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七章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者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投资 “走出去”战略7.1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7.1.1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1)传统贸易理论关于资本流动与商品贸易互相替代说芒德尔(Mundell 1957)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之上的。利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他考察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芒德尔实际上是使用要素比例理论解释商品的国际流动。由于贸易障碍会对两个国家之间的资本边际收益产生影响,因此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或直接投资。7.1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7.1.1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2)新贸易理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于贸易互补共存说A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切合比较优势论)小岛清认为国际分工原则和比较成本原则是一致的,即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可以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小岛清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并根据日本和美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实现与贸易互补的对外直接投资。小岛清将其称为边际产业扩张论。7.1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7.1.1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思想是: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比较优势小或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由于这些产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较小,技术就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通过产业转移,投资国可以集中力量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可见,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7.1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7.1.1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B 李普西等人进一步论证贸易与直接投资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李普西和韦斯(Lipsey and Weiss,1981)、胡弗鲍尔(Hufbauer etal,1994)、格拉汉姆(Gramham,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战后的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并没有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反,大量的经验统计显示,贸易与直接投资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关于日本、德国以及瑞典等国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1.2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对资本输出国的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效应举例说明出口引致效应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工厂所需要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件,从投资国进口。作为初始投资的设备等的输出,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物的输出。进口转移效应随着生产设备向国外转移,对生产所需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起投资国的进口减少。将需进口原材料的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减少本国原材料的进口。出口替代效应海外分公司产品在当地销售并被出口到第三国,引起的总公司的出口减少。将原出口型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国外,替代了本国该产业的出口。反向进口效应海外分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投资国,引起投资国进口增加。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再从国外进口该产品7.1.2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对东道国的效应1.进口替代效应由于投资国的跨国公司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东道国后,东道国当地企业通过技术扩散或模仿,也开始生产该产品,从而减少该种产品的进口,替代进口。2.出口创造效应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办厂,促进东道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跨国公司利用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将产品输送到国际市场,从而可以带动东道国的产品出口,形成出口创造效应7.1.2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对东道国的效应3.进口引致效应由于东道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投资建厂,而导致其对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进口需求的增加。7.2 中国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1.投资规模2.投资方式3.投资来源4.投资主体结构5.投资产业结构6.投资行业结构7.投资地区结构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1997年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年份 项目数(个) 协议外资金额 实际外资金额 实际外资金额(亿美元) (亿美元) 增长率(%)1997 21001 510 452.6 -1998 18746 521.02 455.8 0.711999 17101 412.23 404 -11.362000 22532 623.8 407.7 0.922001 26140 691.95 468.8 14.992002 34171 827.68 527.4 12.52003 41081 1150.69 535.05 1.452004 43664 1534.79 607.3 13.322005 44001 1890.65 603 -0.542006 41473 1937.27 630.21 4.512007 37871 747.68 747.68 18.642008 27514 923.95 923.95 23.582009 23435 900.33 900.3272 -2.562010 27406 1057.3 1057.3 17.44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2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 FDI 促进了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弥补了我国生产要素的不足,为进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对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产生积极作用对我国整体进出口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2) FDI 优化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改善与优化我国进口商品结构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2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3) FDI 促进了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改变了我国长期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极大地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4) FDI 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内配套及相关产业产品出口,提高相关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帮助拓展国内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规模和销售渠道促进国内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国内企业提供营销经验示范效应等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1)“走出去”战略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2000 年2001 年十六大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2.“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鼓励各类有条件的国内企业,积极地以不同形式“走出去”,开展战略资源开发和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发展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2)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概述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商务部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8.5亿美元增长到406.5亿美元,5年间增长13倍。截至2008年底,我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1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4亿美元。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投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外投资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绿地投资、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并购方式占我对外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如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8.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FMG公司17.34%的股权,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3.54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等。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区等)逐步建立。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投资领域和地域不断拓宽。早期的对外投资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餐饮等,近年来逐步拓展到生产制造、资源开发、航运物流和农业合作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源开发也从渔业、森林等一般领域扩展到油气、固体矿产等战略性资源领域。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跨国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投资的主体,从初期的国有外经贸专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齐头并进。其中有的已初步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有的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部分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和品牌。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一些中小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境外纳税93.4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达到1792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02.6万人,其中外方人员45.5万人。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不仅帮助苏丹建立了石油工业体系,还为当地创造了4000多人就业,捐资为当地修建医院、学校、公路等公益设施,在非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有利地配合了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原产地多元化,并获得了大量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源。同时,还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对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互利双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3)发展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分析发展对外投资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内然要求A 未来5-10年,将是我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方式、地域、途径和管理体制。B 未来20年,我国对外投资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中等规模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逐步培养起国际化的综合物流和金融运作能力。C 之后在更长时期内,形成一批具备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生产体系。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规避贸易壁垒确保出口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A 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B 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C 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D 通过对外投资寻求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国际商业资迅中心、一些生产环节和研发机构。7.2.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7.2.3 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保证资源供应的捷径A 规范信息服务,加强技术援助。B 针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鼓励援助措施。C 加强对外投资鼓励的区域导向,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市场。D 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构,投资促进的重点应从吸引资本内流转向促进资本内、外流并举。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