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课件(共49张PPT)-《对外贸易概论》同步教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课件(共49张PPT)-《对外贸易概论》同步教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内容
1、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2、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3、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
4、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5、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一节 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
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性质:
外贸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一节 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一)单一的公有制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四)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第一节 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二)严重弊端
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1、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其目标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2、“改革”和“开放”的合力对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市场取向的牵引力比对其它领域改革的牵引力更强。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推进在许多方面推动了传统经济体制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新体制的蜕变,对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1、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其它各项经济交流活动的基础,对外贸易的发展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不仅作用于对外贸易活动本身,而且对其它以贸易为基础、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各项对外交流活动都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三)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三)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目标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建立高效率的对外贸易活动运行机制是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路径的特点
(一)国际上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1、国际上讨论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是指贸易自由化过程,即由保护型对外贸易体制向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体制转变,其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方式与力度。
2、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国际上一般认为:第一步应将配额、外汇控制等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再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贸易自由化。取消数量限制是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不可逾越的步骤。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路径的特点
(一)国际上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次序
1、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2、由于中国原先保护对外贸易体制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自由化过程必须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完成。
3、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首先,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扭曲的程度逐步减少,对外贸易数量控制也随之减少,对外贸易制度朝着“中性”演化。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1、批准国务院有关部委成立进出口公司
eg 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1、批准国务院有关部委成立进出口公司
2、成立一些综合性贸易公司
eg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光大实业公司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1、批准国务院有关部委成立进出口公司
2、成立一些综合性贸易公司
3、专业外贸公司逐步下放经营权,扩大地方的外贸经营权
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扩大这两省的外贸经营权;
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福建等省市成立外贸总公司,负责经营这些地区部分商品的出口和技术引进业务;
成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公司,负责经营本地区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出口业务。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1、什么是工贸结合?
外贸公司与工业公司专业对口,实行“四联合、两公开”;
联合办公、联合安排生产、联合对外洽谈、联合派小组出口考察;
外贸公司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工业部门公开,工业生产成本对外贸部门公开 ;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1、什么是工贸结合?
2、工贸结合的形式
工贸公司
全国性的工贸联合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
地方性的工贸联合公司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外贸公司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1、出口收购制
出口收购制指外贸企业向国内生产企业收购产品,并组织出口,商品所有权要从生产企业转移到外贸企业,由外贸公司企业承担盈亏。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1、出口收购制
2、外贸代理制
外贸代理制是外贸企业为客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受客户委托办理进出口业务,收取一定的代理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价格和其他合同条款的最终决定权属于生产企业,进出口盈亏和履约责任最终由生产企业承担。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四)简化外贸计划的内容
1、从85年起,外经贸部不再编制、下达外贸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而是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计划范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任务;
2、出口计划:只下达出口总额指标和属于计划列明管理的主要商品出口数量指标;
3、进口计划:除过中央外汇进口的少数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项目,以及与我国签署了贸易协定的国家的贸易外,其余均不再下达分配商品的进口计划;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四)简化外贸计划的内容
(五)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1、改革时间
1987年开始实行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四)简化外贸计划的内容
(五)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1、改革时间
2、出口承包的内容
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指标,实行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增盈对本分成,并按三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出口奖励。
第二节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三、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试行代理制
(四)简化外贸计划的内容
(五)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1、改革时间
2、出口承包的内容
3、出口承包的方式
外经贸部发包,外贸专业总公司总承包
外贸专业总公司按公司系统逐级分包到各分公司、子公司,然后落实到基层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一、 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和各外贸专业总公司、各工贸总公司三个渠道分别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承包指标确定后,三年不变。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一、 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配套措施:
1、放宽外汇管制
88年起,国家取消了用汇指标的控制,允许地方、部门和企业按照国家的规定自主支配和使用分得的留成外汇;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和沿海重要城市建立一批外汇调剂市场 。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一、 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配套措施:
1、放宽外汇管制
2、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88年起,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对实行增值税的产品按增值税率实行全额退税,对实行产品税的产品按综合退税率实行一次性退税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一、 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配套措施:
1、放宽外汇管制
2、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3、中央政府部门下放部分权力,强化宏观调控机制
下放经营外贸企业的审批权
放宽沿海经济区域吸收外资审批权
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的分配权
放宽进料加工的审批权和“三来一补”的品种限制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一、 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配套措施:
1、放宽外汇管制
2、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3、中央政府部门下放部分权力,强化宏观调控机制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二、 1991—1993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新一轮外贸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
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各外贸、工贸专业进出口总公司及其他外贸企业等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上缴中央外汇(包括收购)额度任务。
第三节 外贸体制的深化(1988-1993年)
二、 1991—1993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新一轮外贸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
2、外贸承包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承包额度缺乏科学性
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汇率调整尚未到位
按商品大类实行统一外汇留成的做法造成新的不平等竞争
上缴中央外汇任务的分配不尽合理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一、 外贸体制的改革方向
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1)进行汇率并轨,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了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国家银行统一结售汇。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1)进行汇率并轨,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2)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
至1996年,我国关税水平平均调低到23%
1996年取消5项不平等的进口减免税
至1997年,我国关税水平平均调低到17%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1)进行汇率并轨,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2)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
(3)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
94年起,对全国财税体制进行改革,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统一上缴所得税33%的税制 。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1)进行汇率并轨,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2)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
(3)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
(4)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94年后,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1)进行汇率并轨,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2)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
(3)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
(4)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5)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2、加强立法手段
1994年5月12日出台对外贸易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2、加强立法手段
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放宽生产企业经营外贸审批标准
逐步放开商品经营的范围
改革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
取消了某些商品的进出口补贴,为国内外商品创造平等竞争条件
取消全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
缩小进口许可证管理范围,减少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品种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2、加强立法手段
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4、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1)进行企业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2、加强立法手段
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4、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1)进行企业制度改革
(2)进行经营制度改革
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转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传统的收购制度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二、 改革的措施
1、强化经济手段
2、加强立法手段
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4、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5、建立健全外贸协调服务机制
(1)改进商会的职能
(2)加强经济协调(征收调节基金)
第四节 1994年到“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三、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效果的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外贸易的中央高度集权,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3、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密切产销关系。
4、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多种手段。
5、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杠杆对外贸的调控作用。
6、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外贸企业自负盈亏。
第五节 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承诺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所坚持的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作了规定:
(一)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提供非歧视待遇
(二)贸易政策统一实施
(三)保持贸易政策透明度
(四)进行外贸经营权改革
(五)降低关税壁垒
(六)削减非关税措施
(七)关于出口补贴
(八)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九)接受过渡性审议机制
(十)接受特殊保障条款
(十一)反倾销反补贴条款
(十二)关于服务领域的开放
第五节 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二、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
(一)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1、清理、修订法律法规,完成法律转换工作。
2、保持外贸政策统一性和透明度。
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
第五节 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二、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
(一)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二)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
1、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措施
2、规范和调整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
3、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4、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事务,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纠纷
第五节 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建立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机制
2、依法行政,继续进行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及新法的颁布
3、运用世贸组织争端机制,争取公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第五节 入世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
1、在货物贸易方面继续减少外贸经营权限制;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降低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商品进出口比例等。
2、在服务贸易方面继续开放法律服务、广告服务、速递服务、电信服务、零售服务、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等。
本章小结
1、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
2、对外贸易体制的初步改革
(1)下放外贸经营权;
(2)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4)实行出口承包责任制;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
(1)全面推行外贸承包责任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
(2)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4、按照国际规范改革对外贸易体制
复习题
1、改革开方前,我国外贸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试述我国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措施?
3、简述94年之后入世之前,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
4、评价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果?
5、指出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
Thank You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