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测试“过山车”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完成了评价。本课以测试“过山车”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运动快慢三个方面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同时要求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优化“过山车”。
本课“探索”部分的设计思路是:先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再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最后利用秒表、软尺等工具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本课是本单元的收尾课,要求学生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第1~6课中学会了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以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7课中设计、制作了一座“过山车”,并完成了评价。但是,本课需在高低不平的“过山车”轨道上描述小球的位置,在不同的“过山车”轨道上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需要想办法测量出轨道的长度。这些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上一课制作的“过山车”的完成情况和保管情况会直接影响本课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保管完好,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其及时改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测试“过山车”的活动,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运动路线和运动快慢的变化。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分析判断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和运动快慢的变化。
探究实践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态度责任
在测试“过山车”的活动中,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过山车”、小球、秒表、软尺、细绳、计算器、活动记录单
教学设计
检测“过山车”,聚焦主题
教师发放小球,学生分组检测本组制作的“过山车”,教师巡视,督促没有要求的小组及时改进。
教师直接明确本课探究任务:这节课我们就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我们做的“过山车”吧!
教师板书课题:测试“过山车”。
分步探索,团结协作
活动一:描述小球的位置
教师提出问题:把小球放在“过山车”轨道上,以轨道的起点为中心,你能描述小球的位置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明确:我们可以用方向盘判断小球的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小球相对于起点的位置。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活动,并将描述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上,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内汇报交流。
活动二: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教师交代任务: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判断它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上。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内汇报交流。
活动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出任务:怎样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明确: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距离比时间。
教师提问:怎样测量距离和时间?
师生交流,明确:分别测量距离(厘米)和时间(秒),可以用距离除以时间所得的结果,即小球在每秒中运动的距离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活动要测量的是实际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
小组要分工合作。
至少测量三次,选择中位数作为用于比较的数值。
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将结果和结论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中。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内汇报交流。
再次研讨,达成共识
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先确定比照的物体,再利用方向盘判断物体的方向,然后测量物体与比照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后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和距离后,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描述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方向和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弯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地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先确定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然后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或相同距离内运动时间的长短。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反之越慢;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将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个“过山车”摆在一起,提问: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可能有较大差异。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追问理由。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实施想法,改进“过山车”,并用小球进行测试。
班级内分享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