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7 中国式的现代化(2023周年历史事件热点)热点图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化第一步)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尝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现代化)“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看图说史】看以上图片说说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尝试和历程注: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现代化,也包括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20大提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层) (器物层) (制度层)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尝试戊戌变法---首次尝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开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探索曲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建国初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打开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代化最早尝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走西方人的路走苏俄人的路走自己的路教材知识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 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只学技术未变革制度)。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地址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二、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三、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四、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背景:1915年。(1)帝国主义甲卷侵略中国,军阀割据混战;(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作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运动。不过,8、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4、一战至新中国成立,逐渐凋零5、三大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被改造。六、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苏联原价项目为中心;先重后轻5、成就: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七、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底召开,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展开(城市在1984年开始);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知识拓展中国工业化是先重后轻;西方是先轻后重;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英国实现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了电力、化工等,以美国为代表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西国情不同,故工业化的道路也有差异。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真题演练1.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C.创建福建、广东、南洋等海军 D.由李鸿章等官员发起【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A项正确; BCD项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BCD项。故选A项。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位“状元实业家”是A.张謇 B.侯德榜C.荣宗敬 D.卢作孚【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晚清状元、而且办了大生纱厂,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思潮既是救国方案、也是现代化方式。3.(2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人文主义 B. 自由主义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答案】C4.“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市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这场“社会大变动”是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是在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以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结合所学可知,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故选A。BCD错误。6.1956 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A.公私合营 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 D.对外开放【答案】C7.《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 年的高频词汇应是A.合作改造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社会主义现代化C.稳定企业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了推动作用,同年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合作、改造体现的是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 -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企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8.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提高粮食产量 B.解决温饱问题C. 缩小城乡差别 D.维护人民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利益,D项正确;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缩小城乡差别都是调整农业政策的意义,不是根本出发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9.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C.消灭了地主阶级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选项中符合题干大意的是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获得提高,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ABC是土改的内容,排除。10.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④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A【解析】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是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①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②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次会议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故③正确。中共八大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1958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地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坚持下来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11.(7 分)【心忧国运不断探索】【危机深重】(1)请将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其对应的影响用直线连接起来。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觉醒】材料:日本以一日千里之势向欧化的途程迈进,中国对此却毫无所觉。半世纪以后,这个蕞尔小国岛国忽然在东海里摇身一变,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怪物,并且在1894 年出其不意地咬了东亚睡狮……这只东亚睡狮这时可真有点感到疼痛了。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2)日本欧化的同时,清政府掀起哪场运动开启了中因近代化的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材料中“日本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怪物”的理解。先进的中国人“感到疼痛”后开始了哪一探索活动 【步履维艰】(4)有人说,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结合中国近代史,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答案】(1) A-③; B-②; C①。(2)洋务运动。(3)日本成为亚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的历程。维新变法。(4)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和经济掠夺12.阅读下列“新中国农村发展三部曲”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翻身】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田地的农民欢天喜地,纷纷表示:“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材料二【致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势,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三【奔小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表示,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材料一中农民“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指出材料二中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最早进行尝试的地方。(3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并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含义。(2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2分)【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既发挥了集体统- -经营的优势,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3)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改革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改革必须符合农村实际;改革必须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人民日报》杜论(1953年1 月1日)材料二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下(1)材料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举项“一五”计划期间在湖北省境内建成的重大工程。(3)材料三中提到的“弯路"指的是什么 这一时期( 1956.1966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其代表性成就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实现工业化;实行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2)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等,培养建设人才等;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为改革开放后取得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能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那些企业继续不断地备受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无能、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等现象之困扰。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运动“的目的并概括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答案】 (1) 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领导者缺乏现代化观念;没有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等。(2)国情: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3)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