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 课 古代亚非教案(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的主要成就,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教材分析该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讲述了亚非的早期发展进程,分为 “古代亚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古代亚非文化”两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亚非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等早期人类文明成果,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学情分析(1)认知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应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职高历史教育,具有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梳理整理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2)认知结构:初中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都涉及本课的内容,通过四课具体学习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以及希腊的文明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具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完整,具备自学整理本课基础知识的条件。(3)初中教材用了四课讲解本课知识,在知识繁杂的同时,也更为分散,不利于形成整体的世界观念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本课的内容更加抽象深入,体量大,难度高。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唯物史观)2.通明确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信息,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时空观念)3.查阅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相关史料,了解这些文明留下的历史遗迹、遗物等。(史料实证)4.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明确《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历史解释)5.了解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家国情怀)五、重难点重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成就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文明出反映出社会的实质。六、教学过程古代亚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一)什么是“文明”出示材料: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学者指出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什么是文明,文明具有什么特征?并借此追问,亚非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以此导入课程并且过渡到下一内容。(二)漫长的原始社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人类的起源以及原始社会的分类。根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的社会特征。随后出示地图以及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石器时代下的社会变化,并设置问题,思考:采猎经济与耕牧经济,有何不同?以此认识人类由采集者转化为生产者,迈出了文明发展重要的一步。此后,依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整理文明形成的基本逻辑。此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设置问题: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具体位置,地理位置有无相同点,为何在北纬30度出现文明?(从气候、地形、河流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古代亚非人民生产生活有何影响?(1)地理环境: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北纬20-40度之间,气候温暖;地势平坦(2)原因: 大河流域、水源充足; 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3)以上自然客观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业生产。由此,进入本课的主体内容。在生产发展和阶段分化基础上,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四大文明古国(一)两河流域文明首先进行名词释义,并通过地图使学生对两河流域,进行时空定位。此后,通过材料与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苏美尔文明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对阿卡德王国的疆域有所了解,补充讲解其治理措施,以及政权评价。随后,通过表格整理以及教师引导,过渡到两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汉谟拉比的统治措施。随后,引导学生观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对其浮雕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并且根据浮雕内容,结合序言中的材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特点——君权神授。随后,再次出示地图,教师补充讲述亚述帝国的兴起,以及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为入侵的外族波斯帝国所灭,与它一同陨落的还有那座为后世向往的空中花园,至此璀璨一时的两河流域文明中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此后,通过图片以及材料,分别展示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包括楔形文字,文学成就,60进制等等。(二)尼罗河流域文明依照时间轴,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对对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有基本认知展示尼罗河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其中的文明地名,并分析形成文明的那地方有何共同点,并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从气候、土地、文化等方面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此后,教师补充讲解,公元前16到前13世纪,是古埃及最为强盛的时期。在北方,他侵入亚洲,征服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度把势力延伸至幼发拉底河。在南方,他沿着尼罗河扩张,征服了努比亚。至此,古埃及成为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也日臻完善,国王被视为活着的神,并采用法老的称号,体现了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引出“法老”的概念。并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法老”一词用于指代国王,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补充木乃伊的制作流程,并追问制作木乃伊的目的,由此过渡到金字塔部分的讲解。同时教师补充讲解金字塔构造的原因,以及涉及到的太阳崇拜。随后,展示材料,古王国后期,来自中部底比斯地区的官员打败中央政府,古埃及首都也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峡谷很窄,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在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已经完全不合适了。法老们效仿当地贵族在山崖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并设置问题,法老们陵墓变小的原因是什么?随后展示结论,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王权衰落。设置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如何评价金字塔?最后,展示地图,讲解古埃及文明的衰退,并补充古埃及的wenming成就,包括太阳历,数学,几何学,象形文字等。(三)印度河流域文明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亚次大陆的地理位置以及形状,认识到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展示遗址图片,教师补充讲解哈拉巴早期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早期文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利安人作为外来者,以武装侵略开创新的文明。通过漫画,生动形象的展示雅利安人为了巩固统治,进行的社会等级的划分。并即此展开种姓制度的讲解。并出示《摩奴法典》的内容,设置问题,材料体现出的种姓制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姓制度各等级间职业固定,等级世袭,内部通婚,贵贱分明。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分析种姓制度下,印度百姓的生活状况,由此引出佛教教学内容。展示漫画图片,并补充讲解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其基本教义。并与种姓制度所代表的婆罗门教进行对比,认识其不同。同时,展开思维风暴,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共同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其实质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期统治的工具。通过地图展示认识到佛教的对外传播。最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图片等形式,总结展示古印度的文明成就。包括文学成就,自然科学成就等。课程最后,总结文明成就名称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地理位置发源地奴隶制国家出现时间文明成就共同点八、课后评价与教学反思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教材,以“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脉络,一步步深入课本,解析知识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课虽然讲清朝政治,但并不覆盖清朝全部历史,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清朝历史,不属于本单元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醒学生认识到清朝的中前期政治、经济等措施对后期的被动挨打局面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九、参考书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