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四部分 企业会计核算活动中的纳税筹划项目一 资产会计政策的纳税筹划任务一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延迟符假设安顺商业企业某年购货情况如表4-1所示安顺企业某年购货情况表(1)根据表4-1,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销货收入、销货成本、销货毛利。(2)根据表4-1,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销货收入、销货成本、销货毛利。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购货 销售 日期 数量(件) 单价(元) 日期 数量(件) 单价(元)2月1日 100 20 3月1日 80 404月1日 40 25 12月23日 100 609月1日 50 3012月20日 40 35根据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先进先出法与加权平均法核算方法及其对税收的影响。任务指导任务案例延迟符任务要求假设应纳税所得额为销售毛利的17%,从应纳企业所得税角度比较两种存货计价方法优劣。(1)根据表4-1,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见表4-2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日期 购货 销货成本 存货 数量(件) 单价(元) 金额(元) 数量(件) 单价 (元) 金额 (元) 数量 (件) 单价(元) 金额(元)2月1日 100 20 2 0003月1日 80 20 1 600 20 20 4004月1日 40 25 1 000 20 40 20 25 4001 0009月1日 50 30 1 500 20 40 50 20 25 30 4001 0001 50012月20日 40 35 1400 20 40 50 40 20 25 30 35 40010001500140012月23日 20 40 50 20 25 30 400 1 000 1 200 10 40 30 35 3001400上述计算结果,产生的收入、成本、毛利及存货资料如下:销货收入=80×40+100×60=9200(元)销货成本=1600+400+1000+1200=4200(元)销货毛利=9200-4200=5000(元)期末存货=300+1400=1700(元)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见表4-3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日期 购货 销货成本 存货 数量(件) 单价(元) 金额(元) 数量(件) 单价(元) 金额 (元) 数量(件) 单价 (元) 金额(元)2月1日 100 20 2 0003月1日 80 20 1 6004月1日 40 25 1 0009月1日 50 30 1 50012月20日 40 25 1 40012月23日 100合计 130 39 00 180 25.65 4617 50 25.65 1283上述计算结果,产生收入、成本毛利及存货资料如下: 销货收入=80×40+100×60=9200(元) 销货成本=1600+2867=4467(元) 销货毛利=9200-4467=4733(元) 期末存货=50×28.67=1433.5(元) 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从上述计算中,可以获得两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收入、成本、毛利及存货,如表4-4所示。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存货计价方法 期末存货 销货收入 销货成本 销货毛利 应纳税所得额 有利顺序先进先出 1 700 9 200 4 200 5 000 850 2加权平均 1 433.5 9 200 4 467 4 733 804.61 1增值税购进额的特殊筹划方法-存货损失进行税额扣除的税收筹划延迟符补充企业的存货发生毁损时,经常面临两种处置方案:报废或者低价甩卖,哪种选择达到损失最低?某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2018年末购进一批价值30万元(不含税)的服装,进项税额5.1万元。由于在洪灾中浸水霉变,产生毁损。企业有两个处理方案,一是报废,二为1万元低价甩卖。方案一:报废企业须作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5.1万元所得税前产生的财产损失:30+5.1=35.1(万元)由于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抵减的企业所得税额=35.1*25%=8.775(万元)企业的净损失=35.1-8.775=26.325(万元)方案二:以1万元低价甩卖增值税销项税额=1*16%=1600(元)应纳增值税额=0.16-5.1=-4.94(万元),即企业有4.94万元的增值税可以留待其他销售行为抵扣所得税前产生的财产损失=30-1=29(万元)由于可以在企业所的税前抵扣,抵减的企业所得税额=29*25%=7.25(万元)企业的净损失=29-7.25=21.75(万元)【结论】方案二的损失更小一些。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项目一 资产会计政策的纳税筹划任务二长期股权投资的纳税筹划延迟符 金利公司于第2014年2月20日以银行存款900万元投资于盛利公司,占盛利公司股本总额的70%,盛利公司当年获得税后利润500万元。金利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盛利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 方案1:2015年3月,盛利公司董事会决定将税后利润的30%用于分配,金利公司分得利润105万元。2015年9月,金利公司将其拥有的盛利公司7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丙公司,转让价为1000万元,转让过程中发生税费0.5万元。 方案2:盛利公司保留盈余不分配。2015年9月,金利公司将其拥有的盛利公司7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丙公司,转让价为1105万元,转让过程中发生税费0.5万元。 假设金利公司2015年内部生产、经营所得为100万元。计算这两个方案下金利公司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根据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知识及其纳税筹划思路。任务要求任务指导任务案例延迟符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为25万元;转让所得为204.5万元(1105-900-0.5),应纳税额为51.13万元,金利公司2015年合计应纳所得税税额76.13万元。方案1比方案2减轻税负26.25万元(76.13-49.88),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此外,股权投资所得的纳税筹划还要考虑投资地点、投资行业、不同投资结构的纳税筹划。方案二结论任务案例延迟符方案一生产经营所得为100万元,税率为25%,应纳税额为25万元;转让所得为99.5万元,应纳税额为24.88万元。因此,金利公司2015年合计应纳所得税税额为49.88万元。项目一 资产会计政策的纳税筹划任务三投资性房地产的纳税筹划延迟符海富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销售收入为1.2亿元,其中,豪华住宅的销售额为8000万元,普通住宅的销售额为4000万元。税法规定的可扣除项目金额为8000万元,其中,豪华住宅的可扣除项目金额为5000万元,普通住宅的可扣除项目金额为3000万元。请问该公司如何核算对公司有利 根据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本案例的筹划思路。任务要求任务指导任务案例延迟符如果不分开核算,海富公司应缴纳土地增值税的计算如下:增值率(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12000-8000)÷8000×100%=50%,因此适用30%的税率,应纳土地增值税=(12000-8000)×30%=1200(万元)。如果分开核算,应缴纳土地增值税的计算如下:豪华住宅:增值率=(8000-5000)÷5000×100%=60%,适用40%的税率,速算扣除系数为5%,应纳土地增值税=(8000-5000)×40%-5000×5%=950(万元)。普通住宅:增值率=(4000-3000)÷3000×100%=33%,适用30%的税率,应纳土地增值税=(4000-3000)×30%=300(万元)。因此,应纳土地增值税合计金额=950+300=1250(万元)。分开核算比不分开核算多支出税金50万元(1250-1200),因为豪华住宅的增值率为60%,适用40%的税率,要多缴纳土地增值税。进一步筹划的关键就是通过适当减少销售收入使普通住宅的增值率控制在20%以内。这样可以获得双重好处:一是可以免缴土地增值税;二是降低了房价或提高了房屋质量,改善了房屋的配套设施等,可以在目前激烈的销售战中取得优势。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项目一 资产会计政策的纳税筹划任务四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延迟符东海造船厂一台大型设备原值为400000元,预计残值率为3%,假设折旧年限为五年,有以下三种折旧方法可供选择。方案一: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方案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方案三: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设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时每一年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计算每一种折旧方法下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并选择几种折旧方法下的纳税筹划方案。根据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及其纳税筹划思路。任务要求任务指导任务案例延迟符说明:第四年、第五年折旧额=(第三年年末固定资产净值86400-预计净残值12000)÷2=37200(元)。方案1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400000×3%=12000(元)每年折旧额=(400000-12000)÷5=77600(元)方案2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年折旧率=2÷5×100%=40%每年应提折旧额见表4-5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年份 折旧率 年折旧额 账面净值第一年 40% 160 000(400 000×40%) 240 000第二年 40% 96 000(240 000×40%) 144 000第三年 40% 57 600(144 000×40%) 86 400第四年 50% 37 200(74 400×50%) 49 200第五年 50% 37 200(74 400×50%) 12 000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年数总和法每年应提折旧额见表4-6。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年份 折旧率 年折旧额 账面净值第一年 5/15 129 333(388 000×5/15) 270 667第二年 4/15 96 000(388 000×4/15) 167 200第三年 3/15 57 600(388 000×3/15) 896 000第四年 2/15 37 200(388 000×2/15) 37 867第五年 1/15 37 200(388 000×1/15) 12 000假设该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时,每年的税前利润都是100万元,那么由于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每年的折旧额均不相同,所以每年的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均不相同,见表4-7。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年份 平均年限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折旧额 税前利润 所得税额 折旧额 税前利润 所得税额 折旧额 税前利润 所得税额第一年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 1 60 000 917 600 229400 129 333 948 267 237 067第二年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 96 000 981 600 245400 103 467 974 133 243 533第三年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 57 600 1 020 000 255000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第四年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 37 200 1 040 400 260100 51 733 1 025 867 256 467第五年 77 600 1 000 000 250 000 37 200 1 040 400 260100 25 867 1 051 733 262 933合计 388 000 5 000 000 1 250 000 388 000 5 000 000 1 250 000 388 000 5 000 000 1 250 000从表4-7可知,虽然各项数据的两个合计相等,但不同计提方法对不同年份的数据产生了影响。以第一年为例,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下分别为250000元、229400元、237067元。若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可以节税20600元(250000-229400),若选用年数总和法可以节税12933元(250000-237067)。任务执行任务案例延迟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