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六章个人所得税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与作用。2.掌握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能确定纳税人身份,区分11类应税所得项目,并其适用税率。3.熟悉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并能正确运用。4.掌握个人所得税计税原理,能分类确认各项收入的应税所得额,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本章学习目标5.熟悉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法律规定,能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选择纳税方式,并完成税款缴纳任务。6.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思想,能向企业员工宣传个人所得税法规政策,并共同进行税收筹划。7.能与税务部门沟通,以获得他们对税收优惠的支持。1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概述2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与征税对象3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4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税款缴纳第六章 个人所得税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概述一、个人所得税概念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二、个人所得税发展历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个人所得开征个人所得税。1986年至1987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3年10月31日修订并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9年、2005年、2007年和2011年,全国人大又分别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订。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与征税对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一、纳税人认定二、征收对象确定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应税所得项目有11项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财产租赁所得8.财产转让所得9.利息、股息、红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三、所得来源地确定所得来源地的判断应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遵循方便税务机关有效征管的原则。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个人所得税税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工资、薪金所得一、税率选择稿酬所得(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20%)劳务报酬所得(20%)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含税级距 不含税级距 1 不超过1 500元的部分 不超过1 455元的部分 3 02 超过1 500~4 500元的部分 超过1 455元至4 155元的部分 10 1053 超过4 500~9 000元的部分 超过4 155元至7 755元的部分 20 5554 超过9 000~35 000元的部分 超过7 755元至27 255元的部分 25 1 0055 超过35 000~55 000元的部分 超过27 255元至41 255元的部分 30 2 7556 超过55 000~80 000元的部分 超过41 255元至57 505元的部分 35 5 5057 超过80 000元的部分 超过57 505元的部分 45 13 505表6-1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含税级距 不含税级距 1 不超过15 000元的部分 不超过14 250元的部分 5 02 超过15 000~30 000元的部分 超过14 250~27 750元的部分 10 2503 超过30 000~60 000元的部分 超过27 750~51 750元的部分 20 1 2504 超过60 000~100 000元的部分 超过51 750~79 750元的部分 30 4 2505 超过100 000元的部分 超过79 750元的部分 35 6 750表6-2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税率表级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元) (含税)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元) (不含税)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1 不超过20 000元的部分 不超过21 000元的部分 20 02 超过20 000~50 000元的部分 超过21 000~49 500元的部分 30 2 0003 超过50 000元的部分 超过49 500元的部分 40 7 000表6-3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政策免税项目减税项目二、税收优惠暂免征税项目对居民纳税人的暂免优惠对非居民纳税人的暂免优惠三、税额计算税额计算基本公式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基本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般项目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1.工资、薪金所得自2011年9月1日起,费用减除标准为每人每月3 500元。个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找税率。第二步,算税额。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计算。(3)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计算。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3.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用(2)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4.劳务报酬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800劳务报酬所得的收入次数确定原则为: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1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5.稿酬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800(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20%)×(1-30%)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800(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20%)7.财产租赁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 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每次(月)收入超过4 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8.财产转让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税费(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9.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其他所得(1)计税依据确定。(2)税额计算。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特殊项目个人所得税税额计算1.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计算计算公式为捐赠扣除限额=扣除捐赠额前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当实际捐赠额<捐赠扣除限额时,允许扣除的捐赠额=实际捐赠额当实际捐赠额>捐赠扣除限额时,允许扣除的捐赠额=捐赠扣除限额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扣赠额前的应纳税所得额-允许扣除的捐赠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境外所得税抵免额计算境外所得应纳税额可按下列步骤计算:第一步,计算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抵免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抵免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应税项目的所得-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第二步,判断允许抵免额当在境外实际缴纳税额<抵免限额时,允许抵免额=境外实际缴纳税额当在境外实际缴纳税额>抵免限额时,允许抵免额=抵免限额第三步,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来自某国或地区的某一应税项目的所得-费用减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允许抵免额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税款缴纳一、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申报缴纳方式全员全额扣缴申报自行纳税申报从2006年1月1日起,扣缴义务人必须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义务。二、自行纳税申报1.自行纳税申报范围2.纳税期限3.纳税地点内容结构知识点:个人所得税 居民纳税人 非居民纳税人 习惯性居住地 临时离境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工资、薪金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稿酬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自行纳税申报能力点:纳税人认定 征税对象确定 税率选择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 应纳税额计算 自行纳税申报重点:纳税人认定 征税对象确定 税率选择 不同税目应纳税额计算 税收优惠运用 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扣除 税款缴纳难点:费用扣除中有关“次”的规定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公益救济捐赠扣除 境外所得税抵免扣除复习思考题1.如何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2.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有哪些?3.比较分析个人所得税不同项目的适用税率。4.比较分析计算个人所得税不同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费用扣除规定。5.个人所得税哪些项目是按“次”计征?如何确定“次”?6.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方式有哪些?其适用范围怎样规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