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课件(共17张PPT)-《税务会计》同步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课件(共17张PPT)-《税务会计》同步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企业所得税会计
第四章
CONTENTS
第1节 .企业所得税概述
第2节. 企业所得税的
计算与申报
第3节.企业所得税会计
核算
企业所得税的
会计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1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应付税款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
应纳税额=所得税费用
应纳税额≠所得税费用
即对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不单独反映
即对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中的永久性差异不单独反映,而对暂时性差异即必须单独反映
利润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会计科目的设置
2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3
(一)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1)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①初始计量。一般情况下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无差异
②后续计量。
账面价值=成本-累计折旧(会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成本-累计折旧(税法)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期间,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因素有: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减值准备等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3
(2)无形资产计税基础
①初始计量。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会产生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
②后续计量。
账面价值=成本-累计摊销(会计)-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成本-累计摊销(税法)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期间,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因素有: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减值准备等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3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
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原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计税基础=历史成本(原值)
(4)其他资产——如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
账面价值=原值-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历史成本(原值)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3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1)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
(2)预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3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
永久性差异
账面价值=其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账面价值≠其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①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①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特殊项目
(1)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
(2)超支广告费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4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资产
公式1: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所得税税率
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产生当期,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且以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公式2: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正差”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负差”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
发生时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影响利润总额或应纳税所得额事项)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
商誉(合并)
转回时分录与上相反
4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公式1: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所得税税率
公式2: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正差”记入“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负差”记入“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方。
发生时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影响利润总额或应纳税所得额事项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
商誉(合并)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转回时分录与上相反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几种情况:A.商誉的初始确认 ;B.符合条件的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C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4
(三)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所得税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
货: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
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
或相反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4
举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
案例:某公司2010年度资产负债表(简表)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本年度该公司利润总额为100万元。与所得税会计核算相关的其他事项有:(1)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2)预计负债为因售后服务计提30万元;(3)确认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4)环境保护违规罚款10万元。所得税率为25%,本公司首次执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货币资金 1000 应付账款 1470
应收账款 700 预计负债 30
存货 800 实收资本 1000
合计 2500 合计 2500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4
第一步:按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额。应纳税额=(100+100+30-20+10)×25%=55(万元)。
第二步:按照会计准则确定资产或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
第三步:以税法为依据确定资产与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
第四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第五步:确定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30×25%=32.5(万元),其发生额=32.5(万元)
第六步:计算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55-32.5=22.5 (万元)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货币资金 1000 1000
应收账款 700 700
存货 800 900 100
应付账款 1470 1470
预计负债 30 0 30
合计 130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4
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25000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5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5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325000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本章小结 / SUMMARY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指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