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写作 课件(共23张PPT)-《应用文写作原理》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章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写作 课件(共23张PPT)-《应用文写作原理》同步教学(电子工业版)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写作

第16章
应用文写作原理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01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纠纷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各方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立场有时会导致合作中的经济纠纷,如合同纠纷、债权纠纷、专利权纠纷等。
这些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受到双方当事人的重视,事前应尽力防止,事后要妥善解决。
02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一般分为四种:
和解;
调解;
仲裁;
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在这四种解决途径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诉讼。
《合同法》第128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无效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03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
诉讼俗称“打官司”。“诉讼”一词,其中的“诉”有告发、控告的意思;“讼”意指彼此间各执己见的争辩。依据或答辩的书状。
争辩的是非曲直由谁来做公正又具权威性的裁断呢 在今天的中国,能做出最具权威性裁断的是代表国家意志的人民法院。
诉讼就是国家专责机关在诉讼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审理具体案件的活动。这里的国家专责机关就是人民法院;当事人的参与行为就是“打官司”。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则是经济纠纷当事人在“打官司”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定的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陈述
第一,写作主体首先要认识人民法院所保护的只能是合法权益,其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二,诉讼文书的写作要紧扣相关法律法规来陈述事实、阐明理由,佐证自己请求保护的权益的合法性。
第三,诉讼文书中陈述的事实及证据必须真实有效,阐述的理由不能牵强,若是当事人该承担的责任不能推诿。因为人民法院终归是要将事实和法律责任审理清楚的,该承担的责任想逃避是不现实的。
04
经济纠纷诉讼文书写作的思维机制特点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01
文体适用特点
经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一方,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与另一方当事人发生有关权利和义务的冲突而未能协商解决时,要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裁决,就要写作经济纠纷起诉状,俗称状子。
起诉状是人民法院受理立案、起动一审程序的依据。起诉状的具状人称为原告,被指控的当事人称为被告。
02
写作的基本结构思路
首部包括标题和当事人基本情况两部分。
1)标题,写明起诉状的名称即可,如“经济纠纷起诉状”。
2)当事人基本情况,分原告与被告分别陈述清楚。
1.首部
起诉状一般由首部、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尾部等几部分组成。
主体主要有以下两项内容。
1)诉讼请求,即提起诉讼要实现的目的,也即要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
2)事实和理由,这是起诉状的重点内容。
事实和理由,可以融合起来写,也可以分别写。
2.主体
尾部有以下三项内容。
1)起诉状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如“此致×x人民法院”。
2)具状人姓名、印章、具状时间。
3)附项,按顺序依次列出本状副本××份、物证xx件、书证××件,注明证人的姓名、住址等。
3.尾部
03
写作结构原理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这是法庭审理案件时必须掌握的,缺一不可。否则,或导致法庭无法立案,不予受理;或影响法庭的判断,妨碍法庭的效率。
这其中,请求、事实和理由是起诉状的主体内容,是全文表述的重点。
03
写作结构原理分析
内容1)“诉讼请求”,所陈述的是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益的具体内容,是原告打官司的目的所在,也是起诉状的全文主旨,后面的内容都紧紧围绕“诉讼请求”来展开。
我国的人民法院执行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起动审理程序的依据是有人告状,而审理的依据是请求中提出所要予以保护的权益,即明确“告状人要的是什么”。
因此,诉讼请求的写作,对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有着指明方向的意义。
提出诉讼请求之后,就要向人民法院说明“你凭什么要求被告来满足你这样的权益”,所以,要写作内容2)。
事实,是对被告如何造成原告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件起因、过程及程度进行的陈述,为人民法院辩明是非、公正裁断提供事实依据。
但人民法院的判案最终将依据法律和道德伦理,故陈述了事实,还要讲道理,要依法依理对被告的行为作违法侵权和违背道德伦理的逻辑分析,使事实本身固有的是非界线上升到法律或伦理的高度明确,以阐明被告依法依理应承担的责任,佐证请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例文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01
文体适用特点
上诉状是诉讼的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规定的上诉期限内,向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出请求起动二审程序的状子。
申诉状是指案件的当事人,或代理人或其他公民,对已生效执行的判决仍然不服,向人民法院请求重审的状子。
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上诉状针对一审未生效的裁定,并有15日的有效期限;申诉状则针对已生效执行的裁定,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
第二,上级法院收到上诉状,必须受理起动二审程序;而对于申诉状,只有在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说明原审判决有误时,法院才会受理。
02
写作的基本结构思路
(1)标题:居中写明诉状名称即可。
(2)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基本信息。上诉状中的当事人包括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这里要注意对上诉人、被上诉人分别注明其在一审中的身份,如“上诉人(一审被告)”“被上诉人(一审原告)”等。其他基本情况的写法同起诉状。
1.首部
上诉状和申诉状的写作结构思路基本相同。这里只介绍上诉状的写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上诉状应写明以下内容。
正文包括案由、上诉请求、上诉理由。
(1)案由:即上诉的由来。一般用下列程式语句:“上诉人因……一案,不服×x人民法院×xxx年×月×日××字第××号的裁定,现提出上诉。”
(2)上诉请求:主要写明请求二审人民法院撤销或变更原审裁定,或请求重新审理。
2.正文
02
写作的基本结构思路
(3)上诉理由:这是上诉状的重点内容部分,主要针对一审程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关于对事实的认定,若原审判决在事实的认定上有错误,包括某些事实根本不存在,或有重大出入,或缺乏证据等,要用确凿的证据说明事实真相,全部或部分地否定原审认定的事实。
关于案件定性、判决中的适用法律,如果原审判决在认定事实方面没出入,而是在认定案件性质、责任认定以及适用法律上做出的判定有误,那就要运用法律武器,包括从法律理论上的论证和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款辨析,指明原审判定在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
关于诉讼程序问题,若原审法院在审理案情和最后裁决中,有违反程序问题,包括是否应当回避、是否应指定辩护人、审判方式是否公开、审判组织是否合法等,从程序违法上指出错误。
上诉理由阐明后,用祈使语“为此,特向你院上诉,请求依法撤销原判决(或裁定),予以改判(或重新审理)”表达请求,正文即结束。
上诉状尾部的呈文对象的写法与起诉状不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上诉状呈交二审法院的方式有两种,故表述方式不一样。若直接呈交上一级人民法院,就写“此致××人民法院”即可;若通过原审法院转交上一级人民法院,就要写明“xxx人民法院(原审法院)转送××人民法院(二审法院)”。
其他各项的写法与起诉状的写法相同。
3.尾部
03
写作结构原理分析
上诉状写作的正文主体结构由案由、请求与理由三部分构成。
1.案由:上诉状必须清楚说明案由,以便二审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审程序是在上诉状的基础上对一审判决进行审理。该制度保证了审理程序的公正和准确。
2.请求:上诉状的请求写作不同于起诉状。起诉状中的请求指向被告应承担的责任;而上诉状中的请求则是针对一审判决的不服而要求上级人民法院改变一审的裁断。上诉状中必须明确此请求,以为上级人民法院起动二审程序提供依据。
3.理由:向上级法院提出了请求,紧接着就要陈述理由—一凭什么要上级法院满足你这样的请求。这里的写作,在逻辑思维的依据原理上与起诉状没有区别,但陈述内容的指向主体不一样,起诉状指向的是被告,上诉状指向的是一审法院,这是因为请求的内容指向发生变化了。上诉状的请求是要求上级法院改变一审法院的判定,那么当然要围绕一审法院的审理活动来辨析是非。
例文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指一件与
01
文体适用特点
为了维护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的公正性,诉讼法确立了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诉辩机制,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受原告的起诉状立案起动一审程序时,或接受上诉人的上诉状起动二审程序时,要同时通知被告或被上诉人辩白案情。
因为此辩白行为的诉状是回答人民法院对案情的质疑,故称答辩状。
02
写作的基本结构思路
(1)标题,写明答辩状名称即可。
(2)答辩人基本情况,其写法同起诉状中原告的基本情况。
1.首部
(1)答辩案由:即答辩的由来,主要是写明为何答辩。一般用“现对×xx为×x一案上告我一事,答辩如下”,或“×xx诉××一案,做出答辩如下”等语句表述。
(2)答辩的理由:理由,是答辩状中最重要的内容,要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反驳与辩解。这种反驳最重要的是从实体上反驳,即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用事实、证据说话,反驳原告或上诉人关于实体权利的请求。
(3)答辩意见:答辩状中没有请求一项,但答辩人在理由申述完后可提出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主张,称为答辩意见。
2.正文
答辩状尾部的写法同起诉状。
3.尾部
03
写作结构原理分析
1.案由:由于答辩人处于被指控方,其回答的陈词包含为自己辩解的意味,所以答辩人在答辩状的写作中,当然首先要写明是对人民法院的哪项质疑的回答,这就是答辩状的案由。
2.理由:由于答辩状是针对起诉状或上诉状中的请求和事实与理由回答人民法院质疑的,且在一般情况下会产生对起诉状或上诉状中的请求的否定或部分否定,所以就要写作理由——答辩人陈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能使当事人各方处于平等地位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让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兼听各方当事人的陈词,为案情审理提供更加充分的根据,以保证司法的公正。
3.答辩意见:答辩状的写作不存在请求部分,因为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受理和审理主要是以起诉状和上诉状为依据。但在诉讼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既然原告和上诉人均在他们的诉状中有规定的位置表述要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合法权益是什么,那么答辩人在诉讼活动中也会产生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要求,也要有向人民法院表述这种要求的机会。
故答辩状中要有答辩意见的写作,放在否定(或部分否定)原告和上诉人的请求、阐明理由之后来提出,这样既满足了答辩人的权利要求,又符合写作思路的逻辑严谨性。
例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