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申论 课件(共33张PPT)-《经济应用文写作》同步教学(人民邮电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申论 课件(共33张PPT)-《经济应用文写作》同步教学(人民邮电版)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章 信息文书写作
第三节 申论的写作
申论
知识目标: 了解申论的特点;掌握申论的
结构形式。
能力目标: 引把申论的写作技巧,辨析申
论与传统文化作文的异同,运
用申论处理工作问题。
【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申论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的“申而论之”,是对某一事物、现象或问题作出说明、发表见解、进行论证的过程。
申论是国家录用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通过考生对所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衡量考生把握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也包含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一、什么是申论
【案例5.3.1】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每年圣诞节前后国内各大酒店、商场纷纷推出名目繁多、价格不菲的庆祝活动或商品,这让国内老一辈人有些心里不安。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节日、怎样过都引起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网上的讨论也非常之多。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已经成为国人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节日怎样过、过什么节日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对年轻一代民族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深深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呢? 首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特色。许多节日表达着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福之情,抒发着中华儿女的特殊的情怀,成为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彰显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节日文化也对全世界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节日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天休假,或吃几种美食,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充分体现,是全世界对于这一国家、这一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国人团结一心,共创家园的凝聚力的体现。
【案例5.3.1】 再者,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文化复兴,文化复兴也包括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更能培养民族的自信心。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节假日的放假通知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节日的重视程度,清明节、端午节、“五 一”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有了明确放假规定,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保护公民的休假权,中央电视台以及省级电视台也为传统节日安排了特定的节目,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聘请文化学者讲授节日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传统节假日的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兴盛与流行。 倡导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是拒绝或反对国外的“洋节”,无论国内的节日还是国外的节日,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保持与时俱进,尊重传统,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基础之上,重视节日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更多的欢乐融入我们的节日中,让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感悟中华民族健康、积极向上的节日文化,自信满满地过好每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案例5.3.1】赏析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每年圣诞节前后国内各大酒店、商场纷纷推出名目繁多、价格不菲的庆祝活动或商品,这让国内老一辈人有些心里不安。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节日、怎样过都引起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网上的讨论也非常之多。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已经成为国人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节日怎样过、过什么节日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对年轻一代民族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深深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呢? 首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特色。许多节日表达着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福之情,抒发着中华儿女的特殊的情怀,成为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彰显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节日文化也对全世界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这是依据所给材料写成的一篇申论文章。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
背景材料:交代事情的原委。
前言,高度概括背景材料,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主旨。
主体:具体分析“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深刻内涵,以及带给世界的重要影响。
【案例5.3.1】赏析 其次,节日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天休假,或吃几种美食,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充分体现,是全世界对于这一国家、这一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国人团结一心,共创家园的凝聚力的体现。 再者,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文化复兴,文化复兴也包括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更能培养民族的自信心。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节假日的放假通知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节日的重视程度,清明节、端午节、“五 一”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有了明确放假规定,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保护公民的休假权,中央电视台以及省级电视台也为传统节日安排了特定的节目,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聘请文化学者讲授节日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传统节假日的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盛与流行。 倡导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是拒绝或反对国外的“洋节”,无论国内的节日还是国外的节日,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保持与时俱进,尊重传统,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基础之上,重视节日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更多的欢乐融入我们的节日中,让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感悟中华民族健康、积极向上的节日文化,自信满满地过好每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从另一个侧面揭
示传统节日文
化,对一个民族
的重要意义之所
在。挖掘深刻意
义,针对性强、
具体翔实。过渡
句承上启下。
结合自身感受对
材料进行整合、
发挥,展现出良
好的文化底蕴及
论证的逻辑性。
结尾:站在一定
理论高度对此类
事件作出总结。
畅想未来,升华
主题。
二、申论的特点
申论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流程的复原,其特点如下。
(1)实用性。“申论”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事实,用论据进行论证、申述,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就是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写作“申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探讨环境污染、商业贿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社区医疗服务、校园安全等,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
(2)对策性。“申论”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提出对策、方案的过程。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抓住反映主要矛盾的材料。通过有针对性地对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分析,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提出对策要有整体思考,如与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督制约、舆论宣传等相符和。
二、申论的特点
(3)可行性。申论中提出的对策要符合客观规律、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政策上可行,财力上可行,伦理上可行,心理上可行。申论中所提出的政策、制度、规章、条例、措施、办法等都要合乎民情与民心。让更多的受众能接受,这就是可行性。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要落实到部门,有步骤、有方法。形式上依据主体选择合适的文种,灵活运用,如讲话稿、演讲稿、请示、报告等。
二、申论的特点
(4)定位性。所谓的定位性是指申论的写作不是凭空而来的,无论什么社会问题,都不能凭空发挥。写作者在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的基础上,以材料为基础和依托,以某一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某一岗位上的负责人的“虚拟身份”为写作的出发点,借助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材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二、申论的特点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一)标题
一种是给定标题,要求考生写作;另一种是要求写作者自拟题目。常见的标题拟定的方式如下:
标题
正文
落款
申论的结构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1)论点即题目:《房价上涨过快,出现泡沫》
《国强才能民安》
(2)名言警句型:《山不在高,有好干部则名》
《俯首甘为孺子牛》
(3)试论(浅谈)+解决问题型:
《浅谈农村医疗改革》
《试论小康生活的标准》
(4)做法+目的型:《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食品安全
问题》
(5)反问设问修辞型:《领导会看我们的留言吗?》
《有麦克风你敢发言吗?》
(二)正文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申论的正文
前言
主体
结尾
1.前言
概要部分。依据给定材料,客观地概括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几个方面、几个层次,几方面意见、争议。具体写法如下。
(1)开门见山法:申论文章讲求时效性,“开门见山”地直接分
析论述开头,强调分析的深入性。
(2)举例法:举实例作为文章开头,例子可以是给定材料中
的,也可以是世人皆知的例子,语言生动、内容精练、举
例典型、直入主题,强调事例本身的说服性、典型性。
(3)引用名言法:所引名言代表“时代最强音”,如体现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统领全局,实践经验,将其作为工
作的指导思想,也是申论文章有力的论据。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2.主体
(1)就主题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问
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复杂性、艰巨性,产生问题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人物对材料所涉及的任务、活动、情况等持有
的态度、观点或看法;分析其目的、意义、必要性;对做
法的效果进行分析。
(3)立足于材料,结合自身的经验对材料进行整合、发挥,体
现针对性、翔实性、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把握重大的社
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关键实质,合理地上升到一定高度。
不能太牵强,要有理、有力、有据地论证。
【案例5.3.2】
长期以来“北上广”是大学生们找工作的首选城市,但如今有一种现象,年轻人开始纷纷逃离“北上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找原因:首先是生活“亚历山大”,成本高,房租、交通费占据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其次,人才荟萃,竞争激烈,成功率低;再者,如果结婚,未来子女户籍、上学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
点评:本例文主体部分原因分析客观、真实,考虑问题全面,有理有据,为后文问题的解决起到铺垫作用,引出下文。
决策案例
重庆家乐福的踩踏事件处理:
第一、成立领导小组;
第二、积极施救;
第三、处理善后事宜;
第四、调查事故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
处理,对违法事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3.结尾
(1)提出对策部分。概括材料中人物所提建议、措施及经验、
做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对策。考察考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要有角色意识,牢记自己的答题身份——政府公务员。
答题时发出的声音代表的是政府机关的整体形象。所思、
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
(3)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不
能有自己的好恶,考虑问题要冷静、全面、客观,不能
出现越权或职能缺失的情况。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三)落款
四、申论的结构形式
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依据所确定的文种来决定落款的具体形式、位置。一种是把名字写在正文标题下,居中;另一种是把名字写在文章结束后右下角。名称可以是以单位名称具名,或者直接就写作者名字。
【案例5.3.3】
有感于在德国的城市列车上,经常可以看到随身携带口袋书的人,拿出书来默默地在读,车厢里也很安静……
读书,如今谁在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不仅仅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而且更体现了个人、国家、民族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素养的综合体现。
点评:阅读本例内容你是否抓住了关键词语,如“不仅仅……而且……,也是……”这样的语句,它们在文中起到了强调关键内容与思想的作用。同时前面“德国的城市列车上”的举例也是在提醒阅读在德国已经形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引起国人对读书的重视。这才是所给材料的真正用意。
【案例5.3.4】
温家宝提出,要把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表示,解决道德失范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三字经》《百家姓》是大众所熟悉的;蒙书《弟子规》短短1 080字、360句的一本书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113个活泼亲切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应遵守的规矩,书中重视道德培养胜过知识学习等主张,恰是现代教育需要补充的部分。中华文化历尽曲折,虽亡羊补牢,相信为时未晚。
点评:本例依据文章写作要求引用上述材料,找到了补齐道德“短板”、助推中国经济各项改革稳步向前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十分有说服力,主题因这样的选材变得深刻而鲜明了。
五、申论的写作技巧
1.仔细读
阅读材料是为写作而服务,考生要带着问题去读申论考试所给材料。哪些材料表明的是问题的现象、问题的本质,哪些材料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关。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把握、概述题干中的要求,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完整通读材料,通过材料中重要人物观点、言行或
重要的政策、做法来最终确定材料的主旨。
2.分析透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观点。材料是申论的根本。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确保对策的针对性、翔实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不拘泥于材料,要有思想、有经验地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和发挥,让观点来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一定说明某些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在仔细阅读材料后,要从中分析得出结论,提炼观点,同样是谈论道德问题,所给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五、申论的写作技巧
五、申论的写作技巧
3.观点新
分析事实的原因与结果,研究材料的逻辑关系,善于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基本倾向、基本论调。如下面的消息:
《四川雅安地震乡干部因工作组织不利而被免职》
《雅安地震被免职乡干部继续为百姓排忧解难》
这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两件事情,我们分析上述两个材料得出结论是:这仍旧是一名人民的好干部。怎样才能够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有新的立意是关键。
4.对策准
申论写作者要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分析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制订措施,解决问题。对所涉及的工作要有整体思考,符合行政管理的一般原理。在保持全面性的同时,对策条理要分明,运用独立而富有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品格,站在社会转型的高度梳理、分析当下的重大社会问题,形成开阔的理论视野。如《如何补齐道德“短板”助推中国经济各项改革稳步向前》,就这一论题发表看法应如何组织材料,表明观点呢?
五、申论的写作技巧
五、申论与传统写作的异同
古代科举考试有八股文的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并撰写论文,被称之为“策论”。申论与策论和传统的作文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它比一般作文难度要大一些。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测评要素,涵盖了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
五、申论与传统写作的异同
(1)申论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理解与运用的能
力;作文侧重考查应试者如何运用材料揭示主题,如何安
排文章结构,借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2)作文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处理实际
问题能力;申论更侧重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
(3)申论要求摒弃套话、空话,立足现实,有针对性地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发挥优势,勿需过分抒情、描写,通常用
事务语体;传统作文根据文体特点,可以综合运用表达方
式,通常使用抒情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
小 结
前言:也叫概要部分,引出主题。
主体:综合分析部分,分析问题。
结尾:提出对策部分,引人深思。
【感悟升华】
依据给定的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写作训练。
(1)打开任何一个网站,无论是读者在阅读,还是在查找信息,游荡式网络广告几
乎随处可见。虽说广告面积很小,但广告总是随滚动条一起共同进退,很多读
者都特别反感。它的危害真的不小。
(2)一天凌晨,王女士正在家中熟睡,突然被一串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声惊醒,这一
突如其来的骚扰大约持续2分钟。接起电话,原来是电话录音,内容是你中奖了
(3)如今未成年人因迷恋上网聊天而引发的刑事案件非常多,有的人涉嫌犯罪。他
们以侵犯财产为目的,抢劫手机、现金,有的团体作案。在犯罪手段上,呈现
出有计划性和有组织性。
(4)最近来自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160名学生作为××大学网上第一批学生,开
始通过互联网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
育跨越到大众教育并从传统教育跨越到网络教育,可见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写作要求:
1.给定材料一个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一个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
的教育问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就所提出的对策建
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
2.任选其一,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申论文章。要求有条理,有针对性,措施切实可行
Thank You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