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二
教材 八年级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时 2
一、单元内容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二、单元背景分析 课程摘录 1.内容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学业要求 (1)能够搜集、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教学提示 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获取多方面信息,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在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突出,“两弹-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关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学生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不太熟悉,又由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亲历过那一历史时期,因此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三、单元结构元结单元结构构
四、单元大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本单元设计了科技馆、文化馆和生活馆三个展厅,带领学生一同领略科技的奥秘,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单元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解析图片,分类按时间顺序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两弹一星”研究、载人航天发展、杂交水稻、青蒿素、文化事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研读史料、观看视频,分析我国进行“两弹一星”研制的原因和目的,概述“两弹一星”精神,理解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归纳本课所学,观看视频,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4.结合表格,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时空观念) 5.运用史料、表格、图片等素材,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变迁及特点。通过史料和数据分析,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6.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树立国家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
六、单元评价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观看图片,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两弹一星”研究、载人航天发展、杂交水稻、青蒿素、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基本成就。 任务二:研读史料、观看视频,思考并说出:我国下决心研发“两弹一星”的目的何在?概括两弹一星元勋们展现的时代精神。 任务三:分析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阐述,结合图片,表达自己的看法。 任务四:自主阅读教材,填充表格。 任务五:学生阅读教材及课件材料,分析概括。根据全面、准确与否进行自评、学生互评。 任务六:阅读史料和数据,小组讨论找出原因。感悟变化,树立国家自信
七、单元评价标准 1.学生自评:预习时写出自己的疑问,学习结束后回顾学习目标与课前疑问,针对是否解决了疑问进行自评。 2.小组互评:根据组员课堂参与度、组内发言情况进行互评,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表达流畅为A;部分参与,主动提供建议为B;不参与、不表达为C。 3.教师评价:学生能够准确提炼课本及材料观点,熟记史实,流畅进行自我表达,解释历史因果,当堂巩固题目正确率达到90%及以上为A;能够基本记忆史实/运用教材语言进行问题回答,当堂巩固题目正确率达到70%及以上为B;不能顺利背诵基础史实,阅读材料存在障碍,当堂巩固题目正确率低于70%,为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