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2024年第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一、自由平等的真谛1.自由的作用是什么?[P99]①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②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③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2.为什么自由需要一定的限制?[P99—100](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什么?[P100](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4.平等的含义。[P101]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5.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101—103](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自由平等的追求1.如何做到珍视自由?[P104](1)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2.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P104](1)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2)应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3.如何践行平等?[P105—107](1)要反对特权。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3)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5)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4.特权的含义和表现,反对特权的原因,追求特权的后果。[P105](1)含义: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3)原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4)后果: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和惩罚。5.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危害。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6](1)现象: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2)危害: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正确态度: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的价值1.什么是公平?[P109]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公平的内涵及要求。[P110]内涵 要求权利公平 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 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 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3.人们为什么要向往和追求公平?(公平的重要性)[P110](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①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②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①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②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4.什么是正义行为。[P111]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者的行为。5.为什么要追求正义?[P111—113](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2)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①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③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3)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①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②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4)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①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二、公平正义的守护1.如何坚守公平?[P115—116](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2)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行为: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2.怎样守护正义?[P117—119](1)个人守护正义。①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3)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1.孙某和某公司利用网络发布侵犯某死者名誉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公众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给死者的家属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死者家属将孙某和该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死者家属精神损害抚慰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言论自由可以不受法律限制B.受到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C.孙某和该公司的行为触犯了刑法D.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与伤害D 2.目前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这种做法 ( )A.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B.符合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要求C.侵犯了宪法赋予公民的物质帮助权D.严重损害了我国公民应有的平等权D 3.下列做法能体现法律意义上的平等的有 ( )①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权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②某单位招聘人员时拒绝接收女性 ③公交车上设置老弱病残孕爱心专座 ④男女同工同酬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C 4.一只风筝在天上飞,却乞求挣脱线的束缚。线终于断了,满心欢喜的风筝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下列选项与这个故事寓意相符的是 ( )A.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B.自由不应该设置边界C.绝对自由是遵守法律的前提D.自由不需要法治保障A 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用来表达 ( )A.人们能够享受完全的自由B.自由是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C.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D.自由不受任何干涉和约束C 6.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下列做法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A.出于“哥们义气”打抱不平B.考试时为同学抄袭提供便利C.对“被欺凌”“被孤立”的同学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D.为避免班级量化管理扣分而谎报其他班级同学姓名C 7.史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云云,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我们不放弃法律赋予的权利B.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C.自由是法律允许的随心所欲D.法治规范自由,法治保障自由A 8.马某到一家餐馆就餐,吃完后趁店员不注意,未结账就快速离开,老板发现后边喝止边追赶。马某在逃跑过程中摔倒受伤,住院治疗花了4万多元。出院后,马某将餐馆老板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法院认为,马某在逃跑过程中自己摔伤,老板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驳回了马某的诉讼请求。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 )①吃饭赖账逃跑是严重违法行为 ②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③法律有匡扶正义的积极作用 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D 9.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现象,下列选项体现不平等现象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B.公交车上设立“老弱病残孕”专座C.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特权思想等D.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法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这表明 ( )A.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B.我国司法活动中已消除司法不公现象C.司法机关要依法行使监察权D.实现公平正义只是司法机关的责任A 11.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都高度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以大量具体司法案件彰显了中国法治的力度、温度,呈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这表明 ( )①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②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③只有司法机关才能维护公平正义 ④我国社会已真正实现了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A 12.没有健康码乘车遇阻,现金支付遭拒……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此举 ( )①体现关爱老人,可让老年人的生活从此无忧②体现规则的改进与完善,维护老年人的权益③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④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治本之策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