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好帮手——农具 课件(共74张PPT) 沪科黔科版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农民的好帮手——农具 课件(共74张PPT) 沪科黔科版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农田里的故事农民的好帮手——农具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农具的分类中国在耕作中制定了五种通用农具类别,分别是:耕地整地工具灌溉工具收获工具运输工具播种工具耕地整地工具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耕地整地工具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一种土壤结构的名称),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sì)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旧时汉族农具),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传统农具畜力犁传统农具曲辕犁曲辕犁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汉族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1]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现代农具旋耕机旋耕机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的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又称旋转耕耘机。按其旋耕刀轴的配置方式分为横轴式和旋耕机立轴式两类。以刀轴水平横置的横轴式旋耕机应用较多。分类有较强的碎土能力,一次作业即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旋耕机要求,有利于争取农时,提高工效,并能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但对残茬、杂草的覆盖能力较差,耕深较浅(旱耕12-16厘米;水耕14-18厘米),能量消耗较大。主要用于水稻田和蔬菜地,也用于果园中耕。重型横轴式旋耕机的耕深可达20~25厘米,多用于开垦灌木地、沼泽地和草荒地·现代农具拖拉机灌溉工具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灌溉工具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造并制作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风力水车风力水车风力水车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工作机的构造与龙骨水车相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类提水机械用于太湖流域排水,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灌溉工具水转翻车水转翻车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俱同,但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作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轴适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 旁,激下轮既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此是卧轮之制。若作立轴当别置,水激立轮,其轮辐之末复作小轮,辐头稍阔,以拨车头竖轮,此 立轮之法也。然亦当视其水势随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绝胜踏车。灌溉工具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高转筒车高转筒车是古代汉族农用工具。筒车的一种,属于提水机械。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 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如上一图为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 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 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收获工具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收获工具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碌碡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收获工具镰刀碌碡碌碡又称碌轴”,汉族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农村大量使用。风扇车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别 名 “飏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 发明朝代于汉代 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用于清选粮食。风扇车由人力驱动,有别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风车。风扇车的进气口总是位于风腔中央,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运输工具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播种工具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播种工具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瓠种器瓠种器瓠种器,俗称"点葫芦",因其主要部分用葫芦制造而得名。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220年就已经使用这类瓠种器。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对瓢种作过较详细的记 述,并绘有瓠种器图。其构造、形制与岑沟窖藏所出瓠种器基本相同。播种时将种子灌入葫芦,操作者一手握瓠种器执柄,器身向下倾斜,一手执一木棍敲击引播槽 前端,边敲边行进,种子便不断进入引播槽,并向下滑动,从排种口经葫芦稠均匀落地。瓠种器播种原理属于敲击振动排种。下种多少取决于敲击引播杆的频率和强 度。敲击的频率和强度则视其种植作物本身需要的播种量而定。同时,瓠种器借助于捆缚在排种口的葫芦稠达到加宽播幅和均匀撒种的作用。瓠种器主要用于谷类作 物和豆类作物的点播。历史上"燕赵及辽以东多有之"。沿用时间极为长久。今山东、东北以及河北北部深山地区的一些农村仍然保留这种简便的播种方法。传统农具秧马秧马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中国农具历史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最古老的农具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这耒耜究竟是一物还是二物,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一直是其说不一,而各家的说法又都是在文献方面有根有据。看来只靠引经据典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不过无论如何,耒耜总归是刺土、掘土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夏商周农具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久前出土的有商代的铜斧,有人说是钁,钁的样子确实是像斧,区别就在于枘孔的位置。商代是否已经有了钁,这还要今后考古方面提出新的证据。现在只能说,单从农业发展的情况来推测,那时的劳动人民已经制作出来这种农具,这应该说是可能的。不久以前,还有商代的铜铲出土。这种工具未必是专用于农业生产。不过应当指出,远古时期的器具大多不是专用的,当初制作出来铲这样的工具,也许原是用来掘土、运土的。但考虑到黄河流域这样的自然环境,杂草的滋生是比较厉害的,种庄稼的人显然很早就发觉了杂草对庄稼的危害,因而也就比较早地考虑到了除草的问题。用铲来除草也还算是有效的,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较早的农具之一。大致说来,时代越是往前,人类用具的种类也越少,换言之,一种器具更是往往有多种用途。斧的形状像钁,戈的形状像镰,可以用于耕种的,也可以用于战斗。铜的,尤其是青铜的工具,比起石质的和木质的来,要锋利得多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秦汉农具发展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汉唐以来的耕犁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灌溉机械——龙骨水车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水碓谷物收获脱粒以后,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国古代在粮食加工方面发明了不少机械,如磨、碾、碓、扇车、罗等,后来又发明了用水力做动力的水碓,这些机械效率高,应用广,是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要发明。宋元时期农具发展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砘小麦播种之后,要将松软的种沟砘实才好,所以砘轱辘跟耧子是一对孪生兄弟。是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种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农具。这砘轱辘也象碌砫一般轱轱辘辘,轱辘了五千年,可以说砘轱辘是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农业发达史的见证。秧马种植水稻时,用于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腹部以枣木或榆木制成,非常光滑;背部用揪木下粪耧种耧车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明朝时期农具发展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代耕架 人力犁又称“代耕架”、“人力耕架”、“耕架代牛”等,是一种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最早使用代耕架的是唐高宗永淳(682年)夏城都督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陕西总督李衍对传统耕犁进行改进,“量为增减,易其机发”,制成坐犁、推犁、抬犁、抗活、肩犁五种木牛,以适应在畜力不足的情况下山丘、水田和平地等的耕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天启年间(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并撰有《代耕图说》及附图。从《代耕图说》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两头分别设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装一辘轳,在辘轳中段缠以绳索,索中间结一小铁环,环与犁上曳钩,连脱自如。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动。三人合作,田地两头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则使一来一往。屈大均说:“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杠杆原理,从现代机械角度看,它们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耕地机械上毕竟是一大进步。代耕架暂可解决耕畜缺乏的问题,然而,使用时人的体力消耗较大,且易损坏,用途单一,制造费用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使用。风力水车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工作机的构造与龙骨水车相同。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类提水机械用于太湖流域排水,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灌溉农具拨车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还带进了一些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万历四十年(1612)徐光启与意大利人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全书共六卷,《农政全书》引用了前四卷:卷一讲龙尾车,这是用于江、河的螺旋提水器;卷二讲玉衡车和恒升车,即提井水上升的唧筒;卷三讲水库;卷四水法附余,介绍寻泉凿井的方法。清代农具发展农具方面,出现了“深耕犁”。《马首农言》称:“然也有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齐也。”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纲》中提到“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又记:“用犁大小,因土之刚柔,刚土宜大,柔土宜小”;开垦荒地则用“坚重大犁,或二牛,或三牛以开之”。说明当时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坚重犁之别。深耕犁的发展,反映了耕作技术的提高。深耕犁小型农具在清代进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灭茬的农具辊轴,大约由■■发展而来,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起。《致富纪实》一书中谈到种植双季稻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在早稻收割后,“不再犁田,铺石灰一道,用匍蓘将禾兜打落,便可插秧”。农具辊轴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遵义一带出现一种名为“秧马”的农具,其形制和作用,与宋元时记述的“秧马”不同,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以上农具在双季稻地区作用尤为明显。塍铲、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梭山农谱还记述了一种水稻除虫工具:“田家奋臂举梳行,累累就毙矣。虫当梳者,血肉俱糜梳齿上”。《农言著实》著录一种适应于北方旱作地区的中耕除草工具:“漏锄”。这种锄的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过之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墒,而且使用轻便。漏锄至今在关中地区仍然普遍使用。漏锄传统农具是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众多的农具发明家及能工巧匠,如鲁班、赵过、马钧、杜预等等。他们所创造研制的农具在历代农业生产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到宋元时达到高峰,各种农具成龙配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农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最早农民是用简易的挖掘棒或锄头来挖垦农田的。农田挖好后,他们把种子抛撒在地里,希冀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当将犁系上绳子并由一头牛拉动时,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大约公元前970年,在埃及有人创作了这幅画有一个简单的牛拉木制犁的素描。与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制造出来的第一批犁相比,设计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在埃及和西亚干旱、多沙的土地上,用这种早期扒犁可以充分地挖垦农田,使庄稼收成大为增加。增加的食物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日益发展起来。到公元前3000年,农民们改进了自己的犁,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锐利“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及倾斜的“底板”。牛拉的木制犁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使用,尤其是在轻质的沙土地区。早期的犁在轻质沙土上使用起来,比在北欧潮湿、厚重的泥土上使用更为有效。欧洲农民不得不等待公元11世纪时传入的较重的金属犁。名称:铁耙年代:两汉时期铁耙,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铁耙,由木把、钯头组成,钯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虽然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