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会简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其基本矛盾。 2.能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3.能阐述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以及原因、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重点 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自主读学】学习任务活动:阅读教材1-6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目标一) (1)阅读P2探究与分享,结合教材谈谈原始社会人们劳动、氏族生活和财产分配的特点和原因。 参考答案: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和财产,共平等议事,没有特权;其原因是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和手段粗糙;等。 (2)阅读P3,简述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 参考答案: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注: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P3探究与分享,说说奴隶主和奴隶是怎样产生的? 参考答案:原始社会解体,社会分化,处于剥削地位的占有生产资料的为奴隶主,处于被剥削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为奴隶。社会分化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4)结合资料恩格斯的话,根据教材找出奴隶制比原始社会进步的表现,说说奴隶制对于人类文明有何贡献? 资料:恩格斯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参考答案:进步的表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区别;产生了国家和城市;促进了文化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等。 当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阅读教材p2-6,说说奴隶主和封建主是怎样压迫奴隶和农民的?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参考答案: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奴隶主通过对奴隶的人身占有,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封建社会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农民,通过收取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为主要方式,外加苛捐杂税、徭役以及各种思想钳制来控制农民。 结合教材文本p1-6,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利用表格展示出来。可绘制在教材中。 社会形态生产力特征生产关系特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参考答案:【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活动:阅读下列资料,立足预习,结合教材文本探究相关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探究的过程,生成对知识的学习。 资料一:“井田制”是典型的奴隶主土地国家所有制,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是国家最大的奴隶主——天子;受天子委托,握有土地管理权、使用权、分配权的是各地奴隶主诸侯;受奴隶主剥削、为之提供奴役性剩余劳动的,是一无所有、丧失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奴隶主而生存的奴隶,和极度贫穷、近于丧失人身自由、半依附于奴隶主而生存的庶民。 (1)阅读资料一,结合教材,说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在人身关系和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上有何不同?这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参考答案:原始社会人们平等,无压迫,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奴隶社会奴隶人身权利归属于奴隶主,等级分明,生产资料被奴隶主占有。其结果是生产资料逐渐变为了私人所有,私有制产生;产生了贫富分化,人与人地位的不平等,阶级产生;原始社会解体;等。 (2)结合资料一,小组合作论证:“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参考答案:阶级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逐渐产生。这就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产生与扩大,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就会越发不平等,占有更多生产资料的阶层演变为奴隶主阶级和失去生产资料的阶层沦为奴隶阶级。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资料二:《尚书》中,表示官吏的文字有“六卿、六事、臣人、百官、遒人、官师、工、司、瞽、啬夫、天吏、诸侯、君”等,这些文字均分别代表不同官职,可见夏朝已具备比较完备的国家官僚机构。 《竹书纪年》记载:“帝启二年,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记载夏朝天子启刚一上任,就对不服而反叛的有扈氏诸侯进行征讨,将有扈氏方国灭族。夏朝用分封方式任命诸侯,用征讨方式废除诸侯,可见其国家军队力量的强大。 《尚书 胤征》曰:“邦有常刑”,意思是:夏朝邦国有固定的刑罚。《竹书纪年》记载:“三十六年,作圜土。”圜土,也叫圜夏,是夏代囚禁犯人的监狱。 (2)阅读资料二,结合教材,归纳国家产生的条件,说出它的本质。 参考答案:国家产生需要阶级对立,需要监狱、军队、法庭(刑罚)等暴力机关作为条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核心知识小结】 1、阶级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探究目标二:阐述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以及原因,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 活动:将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和奴隶社会的瓦解过程进行对比展示,利用【自主读学】问题6的学习成果,探究相关问题。 【演讲比赛】在下列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进行演讲,看说说的最准确和科学。 主题一: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过程;主题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过程 从刚才的两个主题的演讲中,你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吗?他们共同蕴含了什么社会发展的道理? 借助【自主读学】问题6的学习成果,思考:假如我们处于封建社会,使用的是铁质农具,可是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可行吗?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原始社会瓦解过程: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生产资料由公有转为了私有,随着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成员之间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开始瓦解。 奴隶社会瓦解过程:铁质农具及农耕技术发展使得土地更多的被开拓出来,生产资料更多的被生产出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有积极性的劳动力为支撑,而在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中,一方面奴隶被牢牢掌握在奴隶主手里,没有人身自由,这种人身关系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奴隶主想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不得不改变剥削方式,放松对奴隶的人身控制,给奴隶一些生产资料,使他们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这就使得奴隶主变为了封建地主;奴隶变身为农民,大大的推动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建立。奴隶社会就是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推动下瓦解的。 (2)共同点:社会瓦解的原因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资料分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生产关系也随之也发生变化。道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不可行。因为新的铁质农具生产条件下,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地主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来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人身被依附在奴隶主手上,这不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需求。因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然会做出改变。道理: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 【核心知识小结】 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第一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会简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其基本矛盾。 2.能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3.能阐述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以及原因、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重点 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自主读学】学习任务活动:阅读教材1-6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目标一) (1)阅读P2探究与分享,结合教材谈谈原始社会人们劳动、氏族生活和财产分配的特点和原因。 (2)阅读P3,简述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 (3)阅读P3探究与分享,说说奴隶主和奴隶是怎样产生的? (4)结合资料恩格斯的话,根据教材找出奴隶制比原始社会进步的表现,说说奴隶制对于人类文明有何贡献? 资料:恩格斯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阅读教材p2-6,说说奴隶主和封建主是怎样压迫奴隶和农民的?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结合教材文本p1-6,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利用表格展示出来。可绘制在教材中。 社会形态生产力特征生产关系特征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阐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活动:阅读下列资料,立足预习,结合教材文本探究相关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探究的过程,生成对知识的学习。 资料一:“井田制”是典型的奴隶主土地国家所有制,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是国家最大的奴隶主——天子;受天子委托,握有土地管理权、使用权、分配权的是各地奴隶主诸侯;受奴隶主剥削、为之提供奴役性剩余劳动的,是一无所有、丧失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奴隶主而生存的奴隶,和极度贫穷、近于丧失人身自由、半依附于奴隶主而生存的庶民。 (1)阅读资料一,结合教材,说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在人身关系和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上有何不同?这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2)结合资料一,小组合作论证:“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资料二:《尚书》中,表示官吏的文字有“六卿、六事、臣人、百官、遒人、官师、工、司、瞽、啬夫、天吏、诸侯、君”等,这些文字均分别代表不同官职,可见夏朝已具备比较完备的国家官僚机构。 《竹书纪年》记载:“帝启二年,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记载夏朝天子启刚一上任,就对不服而反叛的有扈氏诸侯进行征讨,将有扈氏方国灭族。夏朝用分封方式任命诸侯,用征讨方式废除诸侯,可见其国家军队力量的强大。 《尚书 胤征》曰:“邦有常刑”,意思是:夏朝邦国有固定的刑罚。《竹书纪年》记载:“三十六年,作圜土。”圜土,也叫圜夏,是夏代囚禁犯人的监狱。 (2)阅读资料二,结合教材,归纳国家产生的条件,说出它的本质。探究目标二:阐述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以及原因,明确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 活动:将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和奴隶社会的瓦解过程进行对比展示,利用【自主读学】问题6的学习成果,探究相关问题。 【演讲比赛】在下列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进行演讲,看说说的最准确和科学。 主题一: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过程;主题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过程 从刚才的两个主题的演讲中,你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吗?他们共同蕴含了什么社会发展的道理? 借助【自主读学】问题6的学习成果,思考:假如我们处于封建社会,使用的是铁质农具,可是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可行吗?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学生版).docx 1.1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