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力第1课时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1.知道力的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对提出的一些说法进行辨析、质疑和批判,正确理解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1.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实验论证中感知力的大小,掌握转换法(把微小形变放大)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学会交流分享,最终清晰完整地表述力的作用效果。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情感。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1.力的概念。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橡皮泥、两根弹簧、两个条形磁铁、小钢球、刻度尺、两个鸡蛋、多媒体课件等。一、新课导入播放有关押加的简介视频:开始即展示押加比赛的镜头,同时向学生们介绍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押加比赛的场地,竞赛方式等。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等部位用力互拉,学生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探究点一:力活动1: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物体来感知力的存在。并让学生来展示说明,以及列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进行思考、展示以及列举一些现象,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生活中力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人举起书本、脚踢足球、马拉车、推土机推土、磁体吸引铁钉等等。任何物体都能对其他物体施力。活动2:对刚才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力的现象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以上物体哪些物体用了力?那些物体受到了力?学生将其分别归类。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并进行补充:中间的“举”“踢”“拉”“推”“吸”在物理上概括为作用,用力的一类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力的一类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接着讲解有关力的符号单位。归纳总结: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的符号用F表示,其单位为牛顿,符号是N。活动3:感受力的大小。指出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并让学生掂量掂量。并进行补充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大小。活动4: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答案见课件注释或者讲课稿)1.没有物体时会存在力吗?单独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2.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3.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让不同的小组发言,阐明自己组的观点。归纳总结:①物体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必定有2个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②普遍性:力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有力不一定接触,接触不一定有力)例题训练:见课件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引导学生回想刚才的几个例子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如何判断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的?学生能够思考到是通过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反映的。老师指导其转换为更为规范的问题: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活动2:演示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用手捏橡皮泥,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状态。用力压或拉弹簧,观察弹簧的长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老师补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活动3:提出问题:我们用力拍桌子,桌子发生形变了吗?并进行演示实验:打开桌面上的激光灯,用两块玻璃反射光斑两次到墙上,用尺子贴近光斑,用力压桌子并观察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比较微小。活动4: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进行演示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①用磁体靠近小球;②让小球从斜面滑下,将磁铁放在小球的轨迹后;③让小球从斜面滑下,将磁铁放在小球轨迹的侧面;学生观察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老师补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题训练:见课件三、板书设计第1节 力第1课时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1.力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学生对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