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课件--初中道法九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课件--初中道法九年级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溯源寻根之旅,探问中华文化魅力何在
5.1延续文化血脉
子议题1
目录
依循课标
厘清教材
1
把脉学情
确立目标
2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3
评价促学
反思提升
4
1
依循课标 厘清教材
01
总目标
02
学段目标
核心素养
03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内涵:
①政治认同: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情感。P5
②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6
③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P8
04
学业质量
总目标:P8-P9
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
热爱中华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要求。
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
7~9学段目标:
①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P10
②道德修养: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尊敬师长。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P12
1
依循课标 厘清教材
01
总目标
02
学段目标
核心素养
0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第四学段(7~9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P38
国情教育: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41
04
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描述:P46
能够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先进 化、 命 化和中华优秀传统 化的主要特征,坚定 化 信。(道德修养 政治认同)。
1
依循课标 厘清教材
延续文化血脉
2
把脉学情 确立目标
已知点
困惑点
发展点
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包括内蒙古的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从小耳濡目染,在情感和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
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了解本地区文化
认同文化
践行宣传弘扬中华文化
分析学情
2
把脉学情 确立目标
1.通过展示城市文化名片,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说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因,感受文化的魅力,增进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
理论依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文化强国的相关论述。
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2.通过云游内蒙古博物院,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总结文化的价值。
3.通过感悟王若飞的故事,列举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归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4.通过习近平金句的分析和“推广家乡文化”,总结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和做法,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意识。
分析目标
溯源寻根之旅,探问中华文化魅力何在?
子议题二
议学环节
核心问题
核心观点
核心素养
议学环节一
寻文化之旅 感文化之美
议学环节二
悟文化之重 弘文化精髓
议学环节三
品文化之韵 扬文化自信
主题活动:
做研学攻略
主题活动:
云游博物院
主题活动:
研学之感悟
中华文化的特点
一脉相传的原因
文化的价值;
美德的作用
为什么坚定文化自信?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具有创造力和包容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热爱中华文化。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思路
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热爱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铁窗怒吼》王若飞的故事
视频《内蒙古博物院金牌讲解员说文物》
城市文化名片
观点辩论,剖析文化价值
剖析问题、感悟传统美德
剖析问题,认识文化
阅读素材,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为推广宣传家乡文化建言献策
习近平金句
线

线
线
阅读素材,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搜集资料,做研学攻略。


3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探究
认知
实践
线鱼模型图
学生课前做文化研学攻略,课上展示城市文化名片,确定研学路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观看视频《内蒙古博物院金牌讲解员说文物》云游博物馆,辨别三种文化、小组辨析:文化保护的价值。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归纳文化的价值。
通过观看视频《那达慕——草原上的盛会》开启内蒙古文化研学之旅。
归纳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等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谈研学之感悟,分析习近平金句和推广家乡文化,阐明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原因,归纳坚定文化自信的做法。
阅读资料《铁窗怒吼》王若飞的故事,云游博物馆,感受王若飞身上体现的品质。
归纳总结美德的作用,说出践行美德的具体做法。
3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学习流程
3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新课导入:开启文化研学之旅
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串联整节课,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最直观的视频和学生所看所听所想,既引入课题,也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活动:
观看视频《那达慕——草原上的盛会》一起来学习《延续文化血脉》,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设问: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在视频中所看所听所想,感受内蒙古文化。
议学环节一:感文化之美 寻文化之旅
议学情境:城市文化名片
议学活动:
第一小组:课前做文化研学攻略,课上展示城市文化名片
其余小组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议学问题:
①结合自主预习,说一说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的特点?
②结合图片展示的文创产品,想一想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依然被人们给喜欢呢?
设计意图:
以城市文化名片为素材创设情境,通过列举,学生整合内蒙古文化魅力的过程,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总结出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及一脉相传的原因,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议学环节二:悟文化之重 弘文化精髓
议学情境一:视频《内蒙古博物院金牌讲解员说文物》
议学活动:
观看视频云游博物院 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
议学问题:
①通过这次研学,纵观文化的历史长河你发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有哪些?
②小组合作辨析:有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发掘、维修、保护这些文物和修建博物馆。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设计意图:
以《内蒙古博物院金牌讲解员说文物》为素材创设情境,通过研学之旅,辨别三种文化;通过辨析探究,归纳文化的价值,加深对中华文化魅力的认识。
议学环节二:悟文化之重 弘文化精髓
议学情境二:《铁窗怒吼》手稿,王若飞的故事。
议学活动:
阅读素材云游博物院 思考问题
议学问题:
①王若飞身上哪些宝贵的品质深深触动了你?
②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有什么作用?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美德。
设计意图:
以王若飞的事迹为素材创设情境,依托文物背后的故事,列举知道的传统美德,归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明确传统美德的作用;通过说一说,归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议学环节三:品文化之韵 扬文化自信
议学情境:习近平金句
议学活动:
阅读素材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问题
议学问题:
①通过本次研学并结合你的积累,想想令你骄傲的中华文化是什么?你骄傲的底气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请你为更好的推广宣传家乡文化建言献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
设计意图:
以习近平金句创设情境,通过谈研学感悟,感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问题探讨,阐明文化自信的内涵,总结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为推广宣传家乡文化建言献策,把学到的知识输出为自己的能力,落实身边实际的生活体验,深化对延续文化血脉的情感体验。
3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以“DNA”和“华夏龙”的形象构成,寓意延续和传承,凸显中华文化生命力,启迪学生思考再现活动探究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板书具有艺术性美,用美育情,激发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达到显性教有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3
备教学评 一体设计
基础性作业:
设计本课思维导图
A
B
拓展性作业:
拍摄“我是内蒙古文化推介官”短视频。 预计完成时间: 一个星期。
长期性作业:
小组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并尝试做满洲里红色革命文化研学调查报告。
C
前置作业:
1课前预习,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
2.第一小组课前收集整理我区关于内蒙古文化的关内容及城市。
设计意图
通过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为当堂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基础性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议题学习的整体掌握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拓展作业和长期性作业,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和家乡文化,并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4
评价促学 反思提升
课程设计
本节课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为育人目标,结合本土资源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课程设计。
1
教学设计
主要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科学设问、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采用本土资源贯穿到底,体现思政课堂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
3
4
亮点
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情境活动逻辑和品内蒙古文化的魅力,暗线是教材的理论逻辑。
4
评价促学 反思提升
对于学情摸得不透,不同班级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兴趣、需要、习惯、学习存在的困难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班级教学设计应有所调整。
1
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仍有所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不能很好的予以评价和点拨。
2
3
反思
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教育教学书籍,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多交流。并且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实践水平的提高,稳重求新,实中求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