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第3节 安全用电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知道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时间有关,电压越高越危险。2.知道触电事故的类型和正确的处理方法。3.知道如何防雷。二、科学思维1.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对电压越高越危险进行理论推导。2.在学习各种触电事故后,根据事故类型推理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错误做法进行质疑和批判,修正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3.对生活中的用电方式进行辨析,总结得出安全用电的原则。三、科学探究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实际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救护触电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常见的触电事故。教学难点常见的触电事故。教具准备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视频:一男子触电后上演“教科书”般的自救,该男子全身颤抖,在无法挣脱的情况下,倒地并关闭了开关,成功获救;各地用电导致的灾害频发。提醒学生: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我国每年触电死亡的人数超过一万,我们如何做到安全用电呢?触电后如何救援呢?新课讲授探究点一:电压越高越危险活动1:情景设置:小明知道了电的可怕,这一天他在家中看见了两节干电池,产生了疑问:用手抵住干电池的两端会触电吗?学生动手实验,发现这样并不会触电。归纳总结:这是因为人体电阻较大,干电池的电压非常小,只有1.5V,人体接触到干电池后产生的电流非常小。因此不会触电。活动2:展示《不同大小电流对人体的影响》的相关表格。学生根据表格得出信息。归纳总结: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及持续时间有关。活动3:通过所学公式推导得出电压越大越危险的原因。归纳总结:I=U/R,在R一定的情况下,U越大,I越大。人越容易触电。活动4:计算人通常情况下在家里触电时体内的电流,并比照表格《不同大小电流对人体的影响》,得出家庭电路电压对人体的影响。会造成伤害。活动5: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用湿手触碰开关?学生回答出潮湿时人体电阻会降低。组织计算计算人在潮湿情况下在家里触电时体内的电流,并比照表格《不同大小电流对人体的影响》,得出家庭电路电压对人体的影响。会致死。归纳总结:我们不要用湿手去触碰电器、插头等。活动6:展示人体安全电压、与常见电路电压。归纳总结:这些常见电路都远远超出了安全电压,都会造成生命危险。探究点二:常见的触电事故活动1:讲解什么叫做触电;设置情景:小明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警示牌,为什么不同的电压,我们要标注不同的警示内容呢?思考得出,这是因为它们的危险程度是不同的。归纳总结:不同电压导致的触电方式也不同。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书本P113页。并请学生上台讲解几种触电类型。展示两种低压触电类型: 展示两种高压触电类型:归纳总结:低压触电分为单线触电、双线触电。高压触电分为电弧触电、跨步触电。例题训练:见课件。活动3:想想议议:除了图示的几种情况外,还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得出各类导致触电的危险做法。活动4:出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辨别触电时我们该如何救助他人。(答案见课件注释或者说课稿)(1)当我们发现有人触电时,能否直接去拉开触电的人?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2)当没有发现电源时,只发现了带电体,应该怎样做?(3)如果发现高压电线落在地上,能否用干木棍挑起线头,应该怎么做?让不同的小组发言,阐明自己组的观点。例题训练:见课件。探究点三:安全用电原则活动1:提问问题:为了安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来防止低压和高压触电?让不同的小组发言,阐明自己组的观点。归纳总结: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3.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4.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等等。探究点四:注意防雷活动1:课件展示雷电的一些数据与破坏能力,以及防雷的措施。活动2:提出问题:遇到雷电怎样做才安全。并播放相关视频。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3节 安全用电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重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留出空白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同步达成。本节课是一堂老师启发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的常态课、务实的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的课堂现状。当然,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上还要增强一点,即老师的讲与导还可隐退一点,把质疑、出错、反思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一些,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生的本能,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