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二、科学思维1.通过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梳理出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2.类比分析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对其进行深刻理解。3.学习移动电话的局限后,设想应该用什么办法如何克服局限。三、科学探究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相关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教学难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现代人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说电视、广播、手机等等,我们通过他们可以很快地获取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的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展示生活中所用到的一些通信设施图片,分别是广播、电视节目、手机,提出问题:它们这些声音和图像是怎样传过来的呢?新课讲授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活动1: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1)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2)声音信号是如何被发射到天空的?(3)信号是被如何接收的?(4)收音机接收到的信号是如何变成声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活动2:请小组安排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以上问题。课件展示: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1)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2)话筒把声音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需要高频振荡电流的协助(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调制器可以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3)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4)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各种电磁波。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探究点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活动1:组织学生自学电视的发射和接收。活动2:请小组安排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以上问题。课件展示:演示电视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探究点三:移动电话活动1:课件展示移动电话相关信息,并介绍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方式。归纳总结: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对手机讲话时,它用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活动2:提出问题: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如何实现远距离通话呢?学生阅读课本并进行回答,需要相应的转接措施,也就是基地台。动画演示:手机与基地台之间的转接。归纳总结:基地台(基站):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活动3: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那么,(出示无绳电话机)无绳电话机是怎么工作的呢?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无绳电话机的主机和子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通过无线电波来沟通。无绳电话的主机接在市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基地台。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涉及物理新名词多,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过程抽象,还有与高中知识衔接,所以不好理解,我用信鸽送信的例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信鸽——高频振荡电流(载波),信——音频信号、视频信号。2.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在讲课的时候我抓住重点词:调制、调制器、调谐、调谐器解调、检波器,并反复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反复强调的原因是他们都是这节课的新名词,还在无线电信号发射和接收过程其重要作用。3.知识仍然要采用通过现象探究原理的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说怎么听广播怎么用手机打电话等,然后在探究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原理才能实现这样的现实场景,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自然,讲课也会顺畅很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