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2节 核能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2.了解裂变和链式反应以及核电站。3.了解聚变以及反应过程。二、科学思维1.通过动手实验与提示,得出链式反应的裂变方式。2.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以及辩论,对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证核能的利与弊。三、科学探究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图文结合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核能的惊人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过程。教学难点链式反应的过程。教具准备火柴,课外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视频片段: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顷刻间广岛被毁灭。人们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强大。接着播放视频:苏联制造并引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威力的核武器——沙皇氢弹。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核武器空前强大的威力与可怕之处。提出问题:原子弹和氢弹的巨大能量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呢?新课讲授探究点一 核能活动1:提出问题: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相关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归纳。归纳总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吸引电子绕核转动。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活动2:提出问题:怎么样才能获得核能?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相关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归纳总结: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时,就有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能。探究点二 裂变活动1:展示核裂变的资料:1934~1938年间,科学家利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铀235,使其裂变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2~3个新的中子,这个过程释放了巨大的能量。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 2000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活动2:提出问题: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使反应不断进行呢?进行实验:利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利用类比的方法来模拟研究核裂变过程。活动3:讲解链式反应的过程,展示课件内容。活动4:讲解核裂变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进行展示。归纳总结:(1)在链式反应中,可以通过控制中子数量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应用:核电站、核动力航母等(介绍我国核电站的发展情况以及核电站的发电原理)。(2)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就如前面所见的原子弹(展示我国的原子弹)。探究点三 聚变活动1:介绍轻核的聚变,将质量较小原子核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也会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是就是聚变。课件展示内容:例如把氘和氚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氦核,这一过程中能释放大量核能。这一过程就是聚变。聚变也被称为热核反应。活动2:播放氢弹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展示我国的氢弹)。归纳总结:氢弹就是利用氢核的聚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但现阶段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核聚变的方法。通过可控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2节 核能教学反思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我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诉学生,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捍卫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