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第1课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的能动思考。
你认识这些作品吗?
他们的原型来自哪里?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
现实生活为美术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
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美术作品分类:
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写实的,画家通过写实绘画表达情感和思想。
再现性
美术
表现性
美术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 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念等。
素描
用画笔描述历史
01
参军
井冈山会师
血衣
代表作
字子容,山东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王式廓 /1911—1973年
1973年4月,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
改造二流子
《血衣》的创作始于1954年,作品取材于画家王式廓解放初期在华北各地参加土地改革的斗争场面。
他以一位妇女高举被害丈夫的血衣作为激发受害农民起来控诉地主罪行的导火索,塑造了众多具有不同性格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血衣》(油画素描稿) 现代 王式廓
这幅作品用的哪种艺术手法创作的?
作品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哪个?
你能看出作品的表现年代吗?作品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母亲手持血衣控诉地主的典型情节和瞬间,形象地向观众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压榨的奴隶,已经站立起来了。她那向后扭转的体态,是一个明确的表情,一种肢体语言,饱含辛酸与仇恨。而血衣本身正是历史的铁证,是对封建阶级的无情揭露。
手拿字据的老农,劳动了
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力,
创造了无数财富,但又一
贫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债.
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眼眶深陷,满腔凄楚,欲哭无泪,她太想见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
被批斗
的地主
党和人民的代表
被殴打致残的青年,激愤地捏紧了拳头,他的母亲费力地弯下腰去扶着自己心爱的儿子。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1957年草稿
1959年巨幅素描局部
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画家的话:
对所有想表现的人物一定要深深的了解,要有感情,才能进行概括。不然,尽管作者对人物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其实还是抽象的,离画面所要求的具体形象还是很远的,这个问题,我还要靠到生活中去求得解决。
1973年4月,他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到河南安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留下了几十幅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农民肖像珍品。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从此与他热爱的巩县山区和他所热爱的农民兄弟、姐妹永别了。当地农民们含着眼泪说:“老王是累死的啊”。
关于《血衣》,王式廓曾说:在延安时,他就想创作一幅翻身农民题材的作品,但一直没有构思成熟。直到一九四九年冬天,在北京南苑机场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参加斗地主的活动。
几年来的苦苦追寻,在这次会上找到答案。农民们拿着卖身契、地契控诉地主的现场,打动了画家。回来后,王式廓又从一个报道中受到启发:一位农民,抖着血衣控诉地主,攻心之战,斗垮了地主。唤起了民众。于是他把抖着血衣的农妇作为画作的重心,周围是激愤的群众和泄了气的地主,几易其稿,成就了素描作品《血衣》,公展后引起轰动。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该创作原计划以油画形式完成
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1.王式廓的(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的情景。
A.《开荒》 B.《自卫军宣誓》
C.《血衣》 D.《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2.《血衣》是一幅( )作品。
A.中国画 B.版画
C.油画素描稿 D.年画
C
C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来欣赏的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具诱惑性,最有争议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猜猜看,他是谁呢?
素描
02
用画笔控诉战争
亚威农少女
格尔尼卡
拿烟斗的男孩
代表作
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的创始者。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
毕加索 /1881—1973年
毕加索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激起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
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格尔尼卡》(壁画)毕加索 【西班牙】
格尔尼卡创作构思草图
创作素材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
牛头下面,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绝,她的两只眼睛其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
(说明了战争的残酷,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
这盏像眼睛一样的灯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个游动的,冷酷的梦魇。
(寓意法西斯的罪恶 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
(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
躺在地面的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剑,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代表了顽强斗争,死不瞑目的战士。)
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
(灯光射向四周象征着光明。)
一位衣衫不整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
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无奈。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这幅作品也源于生活吗?
《格尔尼卡》(壁画)毕加索 【西班牙】
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动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表现性美术作品
再现性美术作品
《血衣》与《格尔尼卡》视觉感受有何不同
1.生活经验和感受
2.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热情
3.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影响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素描
“因材施艺”的创造
03
作者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则与木料的纹理顺势相连,使人感到木料的条纹就是少女飘动的长发。
向往(木雕 现代)张德华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汉)
作者充分利用黏土的特性,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和简单的工具,捏塑出了这些活泼调皮、憨态可掬的猴子形象。
三猴(黏土捏塑 现代)张希和
作者使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作为驴的头部、颈部和躯干,再用带节的竹枝作为驴腿,组合成行走动态不同的毛驴。
竹节毛驴(竹雕 现代)胡振昆
这件玉雕巧妙的体现了玉雕技法中的“巧色”技艺,作者把玉料的翠色部分雕琢成菜叶,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帮,使得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跃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翠玉白菜(玉雕 清)
因材施艺就是要利用物质材料本身特有的属性,去表现宛若天成的独特艺术效果,因此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D
D
D
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他们都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美术创造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背诵)
一、 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为美术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
二、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生活经验和感受;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热情;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