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核心笔记1.宪法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公民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2.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5.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6.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7.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10.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2.我国的宪法基本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1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15.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主体:我国公民,外国人,保护个人,保护群体。内容: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1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17.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18.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补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必背知识。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⑦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⑩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富国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补充】我国的国家机关:1、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2、行政机关:人民政府3、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4、审判机关:人民法院5、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核心笔记1.我国宪法的构成: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微、首都。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4.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5.国家的根本法:宪法6.为增强宪法意识,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建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7.增强宪法意识可开展的活动: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参观宪法主题公园、组织宪法诵读活动等8.宪法的本质: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第三课 公民权利核心笔记1.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3.人身自由的地位: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4.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5.人格尊严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6.维护权利的方式: 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7.调解的方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8.诉讼类型:民事诉讼、刑事自诉、行政诉讼9.公民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受特殊保障。10.政治权力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11.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第四课 公民义务核心笔记1.公民的基本义务: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2.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3.兵役制度: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4.兵役:现役和预备役5.既是公民权利又是义务的是:劳动和受教育第五课·我国政治和经济制度▲核心笔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并存。“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省)、自治州(市)、自治县(县)三级。自治机关为: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居委会和村委会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或者说不是政府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下设机构: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核心笔记我国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统称,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香港和澳门设的特别行政区机关)等,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国家权力机关如何行使监督职权:(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2)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地位/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的产生与任职资格: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事权;荣典权。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对象:依照法律规定,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监察机关的职责: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我国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的组成: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军事法院、海事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组成: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重点知识记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正义与法治的关系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自由的价值与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尊严),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自由的内涵/为什么说自由要受必要的限制、是有限度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能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自由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总结: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平等的内涵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平等的意义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如何珍视自由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如何践行平等(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为什么反对特权: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②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③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重点知识记忆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即通过科学立法(国家权力机关)、严格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正司法(国家司法机关)、全民守法,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的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的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公平的意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正义的含义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正义的要求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正义与制度的关系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正义的制度,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正义的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正义是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如何坚守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如何守护正义(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在安全的情况下大声呼救;记下歹徒的相貌特征及逃跑方向;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声东击西;等等)。(2) 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3)课本P119页【阅读感悟】: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4)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政府)、社会(企业、民间组织)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