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梳理情节,体会妙处。
2. 品读细节,感知人物,感受情怀。
3. 研读环境,反复朗读,体会作用。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老汉的形象特点。
2.揣摩文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山洪暴发,狂风大作,泥沙俱下,所经之处,房倒屋塌,草折木断,村庄被毁,人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假如我们身处其间,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脱险)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阅读一个感人而又悲壮的故事——《桥》。齐读课题——《桥》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桥关注,激起学生对桥的好奇,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内容。
二、明确目标:【屏幕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启学习之旅,做到有的放矢。
三、交流与质疑
(一)交流质疑:【屏幕出示预习交流的要求】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字词注音、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的感知等内容要求:
1.订正错误,并对字词加以巩固
2.师友 2人互相提问文学常识
3.组长合理分工并记录疑难
问题提示:
4.可以从字词、文章内容、写法或感情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5.每人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难,其他成员有序地做出回答或补充,倾听他人分析时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思考。
【学生进行交流,准备展示,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果:【屏幕出示,小组展示自主预习成果,可集体展示,也可以派代表展示】1.文常填空:
【屏示】《桥》是一篇 _______,作者_______。
2.读准字音:流淌 狞笑 放肆 祭奠 咆哮 蹿上 势不可当 你拥我挤
3.写准字形,读准字音:
(1)根据字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蹿(①)jì diàn(②③)
(2)填上四字短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④)。
4. 初读课文,感受故事内容。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理清小说的情节:
开端:突遇山洪
发展:疏导撤离
高潮:桥塌殉职
结局:祭奠英灵
教师预设:
对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试着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并找到最能体现老汉性格的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桥塌殉职。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朗读感知小说的基本情节,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特点奠定基础。
(三)质疑互辩:
【屏示】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组长记录下共同的疑难提交全班,由其他小组先解疑释惑,解决不了的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交流,学生可以互助发现并订正错误知识,有利于生成共疑;成果展示可以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四、倾情诵读,感受危急
【过渡: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理清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那么小说中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塑造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具体的文字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1.从文中标画描写洪水、桥、人群的语句,大声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的妙处。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相关语句,并用下面的句式在小组内分享你的理解:这是一场( )的洪水,请同学们看课文第( )节,我来为大家读一读(原文),运用了(手法),表现了(特征)。
【屏示】(1)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⑥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指名学生朗读,并从语速、语调、重音、情绪等方面进行朗读指导。
师生合作朗读。如:这是一场凶猛的洪水,你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如:这是一场猖狂的洪水,你听: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体会短句渲染紧张气氛效果,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文中直接描写山洪的语句,感受紧张、急促的气氛,体会多用短句,单句成段的效果,让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情冲击。
2. 身处其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其他同学倾听,感受人们的惊慌、狼狈与混乱。【屏示】
①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几段描绘了人们面对山洪时的感受人们的惊慌、狼狈,通过典型的动作描写,精彩的修饰语,表现人们内心的恐惧和队伍的混乱。
3. 此时人们最需要的脱离险境,唯一的出路就是一座桥,再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屏示】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教师预设:文章主要突出老汉的形象,为什么有大量的篇幅写到了洪水、木桥和人群?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在班内分享自己的理解,逐步体会到它对于塑造人们形象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是对人们形象的间接塑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主诵读赏析,感受山洪、木桥、人群的特点,并结合文中具体语句的描写,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通过深入阅读,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到短句所带来的紧张、急促的氛围,并理解“侧面烘托”的写法。
五、深入品读,礼赞老汉
【过渡:洪水肆虐,人群混乱,木桥危险,这时候老汉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教师预设:自由朗读课文 7——23段,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相关情节,体会老汉的特点。
问题预设一: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关键词句并作旁批,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老汉为什么可以“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校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未!”老汉凶得很。“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充满愤怒)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③你认为老汉是一个好父亲吗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少废话,快走。” (朗读指导)请你带着老汉对儿子浓浓的父爱读这句话: “少废话,快走。”(生读)在死亡的边缘,老汉最强烈的念头是:“少废话,快走。”(生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少废话,快走。”(生读)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少废话,快走。”(生读)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少废话,快走。”(生读)
(4)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②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问题预设二:小说运用了哪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艺术典型?学生概括,交流总结。
【屏示】老汉的身份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他是一个英勇无畏、不徇私情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小说写其动作,如站在“没腿深的水里”,“像一座山”;写其语言,如“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写其神态,如“凶得像只豹子”:都写出了他的坚定无畏、大公无私,也侧面表现了他为全村人所信服。
学生分角色朗读 14—23节,再现父子二人牺牲时的画面,体会老汉的父亲形象。
问题预设三:小说直到结尾才点出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朗读指导:速度缓慢,语气低沉,感情悲壮。
2.教师示范
3.学生朗读
【屏示】一是可以在前面制造悬疑效果,二是在结尾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认英雄的崇高境界。
问题预设四: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但为什么题目却是《桥》呢?题目“桥”有什么含义?
1.学生各抒己见。
2. 桥的含义:表层含义指那座危险的木桥;深层含义象征着老支——这座把党员和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语段的品读揣摩,联系具体语句深入理解老汉的形象,意义,理解小说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并深刻体会老汉沉稳坚定、大公无私、英勇献身、关爱儿子的特点,体会老支书党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光辉,再结合对文本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人物的典型形象。
六、拓展延伸
课堂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支书,并使用上“桥”字。
【设计意图】通过练笔,抒发情怀,理解“桥”的双层含义。
七、课堂小结
1. 总结反思:【屏示提示,学生进行课堂收获的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获得、学习方法、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2.【屏示对联】
上联:洪水肆虐,无情吞噬生命。
下联:老汉沉着,从容指挥脱险。
结束语:危难时刻到处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抗洪救灾中,总看到他们舍生忘死;地震灾害中,总看到他们奋不顾身;疫情袭来时,总看到他们无所畏惧;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就是希望之桥、胜利之桥。同学们,愿你们能够像老支书一样,心怀群众,舍己为人,谱写出时代新篇章!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榜样——广西百色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深化对老汉形象的理解,也使无私无畏的党员精神能深入到学生的
内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涵盖文章主要内容及写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主人公——老汉的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简洁美观,形式新颖,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桥》课后反思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情节新颖别致,悬念设置巧妙,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形象高大,性格鲜明。作者大量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使得一个无私无畏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多用短句,多单句成段,营造出一种急促、紧张的气氛;大量动词、修饰语的使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基于新课标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梳理情节,体会妙处。
2. 品读细节,感知人物,感受情怀。
3. 研读环境,反复朗读,体会作用。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老汉的形象特点。
2.揣摩文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与作品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赏析中理解写法,品味语言,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预习学案”引领学生去完成自主学习,通过具体以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通过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认识老汉的形象,感受到作者对老汉的赞美之情,并且发现疑难,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质疑等能力。
课堂教学中,将课堂自主权交还学生,交流展示与质疑环节通过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字词注音、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的感知等内容,充分发挥“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既检测巩固预习效果,又有利于集中学生问题,生成共疑。学生在交流答疑过程中,锻炼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深入品读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精讲点播环节设计了“倾情诵读,感受危急”“深入品读,礼赞老汉”两个阅读活动,并且注重朗读训练及朗读指导。“倾情诵读,感受危急”阅读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找出描写从文中标画描写洪水、桥、人群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的妙处。通过朗读文句,感受形象特征,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
接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6段,其他同学边倾听,边思考洪水、桥、人群的特点,用下面的句式在小组内分享你的理解:“这是一场()的洪水,请同学们看课文第()节,我来为大家读一读(原文),运用了(手法),表现了(特征)”,通过这一朗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充分感受到形势的危急,并能通过对比,体会多用短句、单句成段的语言效果,感受紧张、急促的氛围,更能深入认识老汉镇定、威严的形象。
这一阅读活动为“深入品读,礼赞老汉”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基础,同学们交流后,班内讨论:描写暴雨、洪水、桥和人群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体会它对塑造老汉起到的侧面烘托作用。“深入品读,礼赞老汉”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针对文章的高潮阶段(14--23)小节,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大声读出来,通过朗读文句,感受人物特征,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用下面的句式在小组内分享:“这是一位()的老汉,请同学们看课文第()节,我来为大家读一读(原文),运用了(手法),表现了(特征)”,接着指 3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4--23段,其他同学边倾听,边思考“老汉是个好父亲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少废话,快走!”中的浓浓父爱,并在组内交流。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思考:题目“桥”有什么含义?丰富了同学们对老汉的认识,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拓展延伸环节设置了课堂小练笔,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桥”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
课堂小结环节,先由学生自主进行反思总结,从知识、学习方法、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再观看广西百色书记黄文秀的视频,并致结束语升华感情。最后进行达标检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课文内容理解、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考查。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来,自主阅读、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比较有序,虽然也很注重朗读氛围的创设和朗读指导,但感觉一部分同学在朗读课文时感情不到位或因为紧张放不开,个人朗读效果不显著,师生合作朗读比较令人满意,或许是教师示范引领的缘故。因此,朗读示范指导等,需要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继续坚持不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