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19张PPT)《环境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19张PPT)《环境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1.3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环境管理学就是专门研究环境管理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环境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看,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时间:
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即人类社会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开始到70年代末左右。
特点:
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实质上只是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成了治理污染的代名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①在政府管理上,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就体现了单纯治理污染的这样一种认识。
②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治污染的法令条例,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④在科学研究上,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降解规律,形成了早期环境科学的基本形态
③在技术上,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治理各种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2.
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时间: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特点:
这一时期环境管理思想和原则就变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即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性。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管理办法,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在这一时期,环境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得到蓬勃的发展。
但大量实践表明,经济活动为其现行的运行准则所制约,因而很难或不可能在其原有的运行机制中给环境保护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对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小修小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
3.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时间: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了《里约宣言》,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特点:
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在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等人类基本观念支配下的发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也就是说,只有改变目前的发展观及由之所产生的科技观、伦理观、价值观、消费观等,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如此,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也正在作相应的改变。
可持续发展
4.
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时间:
这一阶段目前还在进行和探讨之中,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变革,因为这是时代的转折,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深刻改变。
特点:
在环境问题的压力面前,人类已经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的阶段。
从管理的角度,如何进一步保护好自然环境,甚至是“经营”好自然环境,使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推进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又一重要目标,进而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在新发展观、新发展模式、新的思想理论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类文明演替的推动力,而环境管理作为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相沟通的管理手段,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环境文明演变的重要工具。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环境管理学的概念
环境管理学
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一自然环境系统,努力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匹配和耦合,以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管理具有独特的规律,这并不是单纯的管理学、经济学或环境学所能胜任的。因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二)环境管理学的特点
首先,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1
其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2
再次,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3
阅读材料9:
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生态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 环境管理 生态管理 资源管理
管理主体 人类社会 (政府、企业、公众) 人类社会 (政府、企业、公众) 人类社会
(政府、企业、公众)
管理客体 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行为 自然生态系统和近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管理的具体对象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 物种(个体、种群、基因);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景观(包含人类的生态系统) 矿物、木材、皮张;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土地、自然的荒野
遵循或利用的科学规律 人类行为的规律 环境规律 自然规律 生态学规律 经济学规律
资源学规律
类别 环境管理 生态管理 资源管理
管理目标 改善人类社会的行为方式、消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的目标(有利或不利于自然生态系统) 获取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
管理特征 着重于管理可能对自身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人类社会行为;是人类管理“自己的行为” 着重管理接近自然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代为管理”“除自己之外的其它生态系统” 着重于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自然界的“有用物质”,是人类管理“自己的财富”
起点不同 污染治理 生物保护 资源开发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