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一1957年底: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4.成就: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Q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未定国界一新修建铁路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一新修建公路等建成投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交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成就分布示意图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可提醒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不直击中考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需要与苏联经济建设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相区别,它的编制遵循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客观经济规律。基础薄弱的状况,所以“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人民共和意。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精装本封面口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利益的宪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78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5课三大改造1概况1.时间:1953一1956年底。2.方式。农业: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合作社的高潮。·手工业: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实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4.结果: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2意义和不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负2.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罗提醒1956年,毛泽东作了改变过快等缺点。《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直击中考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右图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生产资料合作化社会主义定了基础,为新的历史改造基本完成。私有制公私合营公有制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1956年)食“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内容: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影响: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芋超冬瓜。”这首歌谣流2.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行于“大跃进”运动时期。。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7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