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2.1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生态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系统学方向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一)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几个主要流派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阅读材料1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几个主要流派生态学方面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们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流派的研究以挪威原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和巴信尔等人的研究报告和演讲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Con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态服务(Eco-service)指标体系。布伦特兰夫人经济学方面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它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该流派的研究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莱斯特 布朗、Macneill和Pearce等的“绿色经济”有关研究为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学方面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它以人口增长与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分配公正、利益均衡等社会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手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该方向的研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其衡量指标以“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标(GPI)”、“可持续性晴雨表”等为代表。系统学方面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该流派的研究以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牛文元等提出的“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系列出版物《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代表。年度 年度主题 年度 年度主题199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2006 建设资源节约型2000 中国可持续能力的资产负债分析 2007 水-治理与创新2001 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 2008 政策回顾与展望200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国10年 2009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2003 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 2010 绿色发展与创新20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1 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2005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1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历年主题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方面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生存方式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上,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该流派主张在整体的前提下,通过各组成部分在界面活动中的协同共赢来推进可持续发展。该流派的研究以北京大学叶文虎的“三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论著为代表。可持续发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一种“理论空谈”呢?“医治百病的良药”,(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材料12:可持续发展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其认同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都是空前的。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以为,需要思考的根本问题是: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究竟如何行动才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叶文虎人类自始至终(如果有始终的话)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更好的生存而努力。生存方式的改变、完善的过程就是发展。Developmentimprovement人类一方面在十分努力地“发展”,一方面又在内心的深处存在着巨大的担心,担心这样的“发展”维持不下去,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而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时才强调,而且特别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呢?人类,自结成群体自外于自然界以来,一直在发展着,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尽管人们对这样的一种“发展”一时还说不清楚是个什么样子,更不明白我们现在究竟应该怎样去做。但在内心深处总是坚信这样的一种“发展”是存在的,是应该去不懈追求的。显然,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是从过去几千年人类的“发展模式”中推演出来的,也不是从现实的各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样在今天,可持续发展也不会是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尽管是“新”的。至于在今后,它会不会成为一种模式,会不会成为一种同一的模式,或具有同一性的模式,那是以后的社会学家该研究的事。可持续发展思想或概念是怎么孕育在广大人群内心深处的呢?惟一可能的来源就是人类先天具备的反思特性。人们从行为的效果中去反思行为,从对行为的反思进而去反思指挥行为的理论、方法,又进而去反思引导理论形成的观念。经过这样一层层的反思,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不断改变自己的理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改变,不断调整的过程。只不过修正、改变、调整的量与质不同而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修正、改变和调整。与农业文明时代相比,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发展模式”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推动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飞速提高,它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类饱尝战乱灾患的痛苦,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恶化的威胁。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历程的反思。对此,人类在工业文明思想、理论体系内部曾经作过许多修正、改变和调整,但都无济于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人们进一步去反思整个工业文明的思想体系。通过这一步反思,人们仿佛“突然地”“大彻大悟”,明确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以自然为敌,不能去追求征服、主宰自然,更不能以此为价值尺度。于是,人们从迷惘中豁然开朗,决定选择和追求与自然和谐的,能给人类带来更大自由和幸福的生存方式。我以为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真谛,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迅速得到广泛认同的根本原因。然而,积重难返,积习难改,思想认识上的明确与行为的正确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和相当长的时间滞后。其中有相当大的行为惯性要去克服,有相当多的理论难题要去研究解决。因为这是时代的转折,人类文明的转折。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