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课件(共24张PPT) 《环境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3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课件(共24张PPT) 《环境管理学(第3版)》同步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2.13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环境-社会系统
物资生产子系统
人口生产子系统
环境生产子系统
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生产:是指有输入、输出的物质转变活动的全过程
人口生产
物资生产
环境生产
自然力
生活资料











最终


















废弃物
叶文虎教授的三种生产理论
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物资生产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人口生产
物资生产
环境生产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物质生产
基本参量
社会生产力
资源利用率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物资生产”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
社会生产力无限增大,加工链节急剧增多,物质生产的资源利用率急剧下降,这是工业文明在物资生产方面的基本特征。
总的说来:
基本参量
人口数量
人口生产
消费方式
人口素质
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社会总消费
三个“生产”环状运行的基本动力
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会体现在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提高和人口生产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还会体现在调节三种生产间关系的能力的提高上。
消费方式是反映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提倡绿色消费、清洁消费、重视文化生活,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工业文明时代,刺激消费恶性膨胀的理论和做法成为决定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准的主要因素;人类的需求异化为商品,人成为商品生产的奴隶,从而对环境的资源索取和污染载荷都无限增大,这是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一大根源。
基本参量
污染消纳力
环境生产
资源生产力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能力极限。
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因此,随着社会总消费的提高,仅仅保护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主动地去建设环境,加强环境生产,提高环境的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认识到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对世界系统运行的基本参数地位,环境建设就应当被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基础产业,才能使环境生产担负起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使命。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和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产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原始文明时代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农业文明时代
物资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从人口生产子系统中脱离。





早期阶段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晚期阶段
物资生产的作用还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凸现出来;
物资生产虽然有所显现,但只是作为人口生产的一个附属部分;




工业文明时代
物资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世界系统。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人类对于世界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情况的认识是严重滞后的。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才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一种生产到两种生产再到三种生产,反映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过程。
阅读材料13
三种生产理论
在环境管理学中的低位
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
人类社会
环境生产
(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这里:
“生产”一词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层面,反映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
环境生产
自然力
生活资料











最终


















废弃物
环境生产环节:输入-输出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导致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不和谐的人类(社会)行为问题。
(二)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
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
环境生产
自然力
生活资料











最终


















废弃物
加一功能单元:
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废弃物”,或者以与环境亲和的形态进入环境,或者重新转变成物资生产子系统可以利用的资源。
环境管理目标和任务应:推动人类社会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 :
多种多样界面上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行动
环境问题的产生:
矛盾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1.不同“生产”系统的界面上
2.自然、地理、行政等各种不同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环境管理的调控对象 :
任何一个“生产”子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状态参量。
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
环境生产
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流动,就必须把这些状态参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环境管理的方法 :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