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背景资料了解作者作品,明确主题写法。一、作者作品二、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孔子(前551一前479),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阐述了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人应该有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贫七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级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册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思想品德。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哲理。每一章《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运用反问、排比、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语气其弟子的言行。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从汉朝初年到话人的神态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十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多年,《论语》一直是学童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们的必读书目。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许多中考链接:(百色市中考改编)《论语》,儒家经句子已演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着鲜活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的生命力。(v)课文全析全面解析课文,漫画图解重点。子①日:“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③乎?「①子:古代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时习:按时温习。]有朋自远方来,有朋自远方来时,按时。③说:同“悦”,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6乎?”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④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⑤愠(《学而》)(yùn):生气,恼怒。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评析:本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价值。的道理。曾子⑦曰:“吾⑧日9三省”吾身:为人谋0而不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10·《论语》十二章·忠乎?「⑦曾子:姓曾,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期尽自己的心力呢?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⑧吾(wú):人称代词,我。⑨日:每天。⑩省(xing):自我检查,反省。①为]与朋友交而不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②忠:竭尽自已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1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信⑧乎?传吸不习乎?”①「B信:诚信。④传: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传授,这里指老师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传授的(《学而》)知识。评析:本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6,四十七年级上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五十四而不惑,⑤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整数和零数之间。⑥立:立身,指能有五所成就。⑦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迷惑,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顺,⑧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同的意见,宰。命,命令。四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进的过程。指能听得进]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0从心所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欲:顺从意温故而知新愿。④逾(yú)矩:越过法《为政》)要温习学过度。逾,越过。矩,法度。评析: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的知识。子日:“温⑧故⑧而知新4,可以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为师矣。”「②温:温习,复习。3故:学过的知(《为政)做老师了。”识,旧知识。②④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评析:本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思考。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阐明“学”与“思”的辩证思而不学则殆”。”2「⑤则:连词,相当于“就”“便”。西罔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wǎ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无所适从。⑦殆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为政》)(dài):疑惑。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评析: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思结合。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