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7.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课题 7.3.2《青春有格》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学习目标 道德修养:培养行已有耻、止于至善的意识;培养廉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健全人格: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责任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学会自省和慎独。重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难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道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人的青春短暂而宝贵,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基调和风格。要阳光,要正向,要奋斗,要热情。青春有格,不负韶华。我们要有荣辱意识,行己有耻,止于至善,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第二节 青春有格 思考问题 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27-32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怎样做到“行己有耻”?2、“羞恶之心”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3、怎样理解“止于至善”?怎样做到“止于至善”?4、榜样的作用有哪些?5、什么是慎独?三、师生合作探究(一) 他和她探究一:运用经验 探究二:名言探究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②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时刻有羞耻心,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中的失范之处。探究三:知识探究探究四:阅读感悟有什么感悟?点拨:我们要有知耻之心,懂得“行已有耻”的道理,懂得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探究五:知识探究探究六:知识拓展探究七:播放视频《王阳明审强盗:为什么说羞耻心是人的底线?》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①羞耻心,是一个人最大的底线,它让我们明白何为错,何为对,让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②有了羞耻心,我们才能时刻保持谦逊,不断进步。③羞耻心是道德的基石。我们应该珍惜并培养自己的羞耻心,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探究八:知识探究“羞恶之心” 的作用 点拨:①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③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特别提醒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就要以“羞恶之心”为引导,形成是非恶判断标准,构建内心法庭,关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三个节做到行动前审查愿望,行动中监督调节,行动后反思结果。探究九:探究分享(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点拨:(1)道德规则;交通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班级公约;村规民约。(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说谎欺骗是自欺欺人,会让人失去信誉,遭到良心的自我谴责,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②“行己有耻”要求我们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③“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真诚面对自我,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探究十:问题探究“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增强自控力点拨:①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塑造着我们自己。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②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③“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探究十一:方法技能探究十二:知识归纳怎样做到“行己有耻”?点拨: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④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⑤“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二)止于至善探究一:播放视频《浙江 “顺其自然”和青岛“微尘”》(1)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顾其自然”,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什么力量?(3)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1)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干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2)①道德的力量在于践行。对每个人来说,只要当为者能为,不放过任何践行的机会,就能让小善聚大爱、汇溪流成大海,让整个社会更加美好和谐。②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格调,要有“至善”追求;教育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探究二:知识探究探究三:探究分享(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2)你会怎么做?点拨:(1)①这几个同学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我们要向童小勇学习,坚持去做,不要半途而废。我们不能仅仅是羡慕学习榜样,更要努力去做,坚持到底。(2)①从点滴小事做起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探究四:知识探究榜样的作用有哪些?点拨: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特别提醒:榜样与明星①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②人无完人,榜样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我们应善于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优点,不断完善自己。③中学生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追星”要理性,不要盲目“追星”、盲目从众。探究五:文化链接探究六:相关链接探究七:知识探究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点拨:①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 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快真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探究八:探究分享探究九:相关链接给我们的启示?点拨:①这段话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②这段话意在帮助我们完整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修身为本的思想。探究十:知识探究青春最好的证明是什么?点拨:①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②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探究十一:知识归纳怎样做到“止于至善”?点拨: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见贤思齐,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学生读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要以修身为本,积善成德,学习榜样,自省,慎独。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3.2《青春有格》课时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在数学考试中,荣荣被一道题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时,他无意中看见前面同学似乎已经完成了这道题……几经纠结,他还是收回视线,专心思考。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 ②荣荣能够以羞恶之心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 ③荣荣严守了道德准则,这有利于他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④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孟子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用“善恶之心”引导我们的行为需要我们做到( )①行动前,审查愿望 ②行动中,调节审查 ③行动后,反思效果 ④行动后,消除影响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3.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要打造一个自己的“青春盾牌”,需要我们( )①明晰是非善恶标准,抵制不良诱惑 ②磨砺意志,战胜困难,超越自己 ③依靠自己,自信自强,拒绝帮助 ④学会慎独,自我觉察,踏上成长的勇气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现在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条例规定:驾驶、乘坐电动自行车应当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而有些人在有交警值守的时候就遵守,无交警值守的时候就不戴。此现象启示我们( )①要做到行己有耻,增强自控力 ②有些社会规则我们可以不遵守 ③个体的自由受到社会规则制约④通过“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最近,小萍一家人住进了新买的房子。打扫卫生时,在墙内暗格里发现了一包现金和首饰。全家人果断报警,将现金和首饰归还给了原房主。小萍一家人的做法( )①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体现了我国诚实守信的美德 ③值得肯定,做人要行己有耻 ④太傻了,白没了好大一笔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①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②违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③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 ④检视自身不足。做到慎独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下列选项能够规范、引导青春,让青春有格的是( )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8.国学经典《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围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修身不是要独善其身,而是为治国平天下做准备。中学生小郑要以“修身”为主题,整理古代诗文,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明 ②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下列能体现止于至善的是(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③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一生捐款超千万,98岁依然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中,曾将历时8年研制出的救命药放弃专利申请,并将其公开,让全世界患者受益。王振义院士的行动就是“止于至善”的最好诠释。“止于至善”( )①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②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不值得赞颂 ③需要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不断反思 ④是一种向往美好的精神状态,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自我省察。下列言行彰显了“慎独”的是( )①在深夜无人的街头仍遵守交通规则 ②班长看见操场上散落的垃圾,主动找来笤帚清扫 ③班里个别男生躲在校园角落里抽烟 ④自习课上,老师刚离开教室,小辉就和同桌交头接耳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2.2023年9月30日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习总书记的话,你认为下列同学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今天美好的社会生活都是英雄和先锋人物创造的B.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英雄、争当先锋那是长大后的事C.学习英雄模范人物重在付诸行动,从小事做起,从小培养D.争当英雄模范人物就必须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13.2023年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殷殷嘱托:在农历兔年,希望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这一殷殷嘱托勉励广大青年要( )A.放飞自我,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B.悦纳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C.止于至善,塑造完美无瑕的榜样D.展现青春力量,成就幸福人生14.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李云铮善于思考,不断在生活中洞见科学的火苗。用双手去发明创造;他小小年纪却心怀民生,为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危害,他反复试验,发明了物联网城市内涝预警装置。“新时代好少年”李云铮“好”在( )①悦纳自己,追求完美 ②勇于创造的创新思维 ③“止于至善”的追求 ④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徐梦桃顶住压力,选择女子选手中难度最高的4.293难度系数的动作,凭借极高的完成度,成功摘金。12岁时,徐梦桃转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一练,就是20年。用徐梦桃自己的话说,这20年里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坚定”。这启示我们( )①激发潜能,止于至善 ②忽略缺点,悦纳自我 ③积极乐观,自信自强 ④战胜自我,勇夺第一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二、分析说明题16.材料一 北京青少年报2021年6月21日消息:自2018年以来,北京累计推选100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这些“新时代好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爱党爱国、自立自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材料二 2021年9月1日晚8点,有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播出。《开学第一课》点燃了孩子们的理想之灯。李大钊之孙李宏塔,“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步枪冠军杨情等不同领域的先进工作者为孩子们开讲。“他们是我们心中最闪亮的星。”北京市自忠小学四年级学生庞钦源说,“少年强则国强。我要刻苦学习,坚定理想,磨练意志,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1)在你心中,有哪些“最闪亮的星”?这些“闪亮的星”对我们青少年有怎样的影响?(至少举出两例)(2)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向这些“闪亮的星”学习,做到“止于至善”?(至少三个方面)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七年级某班组织开展“我的青春有格调”主题班会、邀请你一起参与。老师用一个小故事开场: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桃子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请用一个词概括老师通过小故事想要表达的道理。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班长:国内不少大学的校训中都有“止于至善”。例如,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华东交通大学的“日新其德,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江南大学的“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小李悄声道:“止于至善”是一种“不能至”的最高境界,反正也达不到,算了吧。(2)你是否认同小李的观点,请运用所学告诉小李,生活中应怎样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 参考答案1.D 2.B 3.B 4.B 5.A 6.B 7.D 8.D 9.C 10.C11.A 12.C 13.D 14.C 15.C16.(1)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新时代好少年等。影响: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2)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17.(1)行己有耻。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不认同。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 “贤”,将他们作为榜样。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第二节 青春有格 新知导入人的青春短暂而宝贵,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基调和风格。要阳光,要正向,要奋斗,要热情。青春有格,不负韶华。我们要有荣辱意识,行己有耻,止于至善,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教学目标道德修养:培养行已有耻、止于至善的意识;培养廉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健全人格: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责任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学会自省和慎独。教学重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教学难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道理。目录CONTENTS自学导航0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怎样做到“行己有耻”?02“羞恶之心”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03怎样理解“止于至善”?怎样做到“止于至善”?04榜样的作用有哪些?05什么是慎独?壹一、行己有耻运用经验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①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是小学初学者的写字规范。只有在田字格中逐渐将汉字写规范,这样才能给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由这个“格”我联想到: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维护人格最重要;你如何理解下列这些语句中的“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格行为标准行为规范我的理解是:要遵守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行为规范。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朱熹《朱子语类》:耻便是羞耻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②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时刻有羞耻心,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中的失范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名言探究①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②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理解“行己有耻”?知识探究文化链接:行己有耻【出处】《论语 子路》【链接教材】启示我们要知廉耻,不做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文化链接: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出处】《朱子语类》【释义】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就不会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链接教材】知耻是有所不为的前提,我们要用自己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感悟?我们要有知耻之心,懂得“行已有耻”的道理,懂得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阅读感悟知识探究为什么要做到“行己有耻”?①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②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指道德和法律。自尊的重要表现。知识拓展正确认识“行己有耻”①我们要有青春的活力、成长的渴望与激情,并不意味着青春就可肆意放纵。②“行已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也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①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②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③唯有知耻,才能自尊。视频探究王阳明审强盗:为什么说羞耻心是人的底线?①羞耻心,是一个人最大的底线,它让我们明白何为错,何为对,让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②有了羞耻心,我们才能时刻保持谦逊,不断进步。③羞耻心是道德的基石。我们应该珍惜并培养自己的羞耻心,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文化链接: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释义】对做错事、坏事感到羞耻、憎恶,就是义的开端。【链接教材】在“羞恶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矫正和弥补,使之合乎“义”的规范,所以我们要有“羞恶之心”。问题探究①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③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羞恶之心” 的作用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就要以“羞恶之心”为引导,形成是非恶判断标准,构建内心法庭,关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三个节做到行动前审查愿望,行动中监督调节,行动后反思结果。探究分享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道德规则;交通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班级公约;村规民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说谎欺骗是自欺欺人,会让人失去信誉,遭到良心的自我谴责,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②“行己有耻”要求我们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③“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真诚面对自我,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①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塑造着我们自己。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②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③“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增强自控力问题探究增强自控力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学习这些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我们要自觉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方法技能①自控力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坚持。②增强自控力并不仅仅是坚持每天不去做某些不好的事情,还需要我们坚持每天去做某些好的事情。知识归纳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④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⑤“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贰二、止于至善视频探究浙江 “顺其自然”和青岛“微尘”(1)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顾其自然”,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什么力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干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3)给我们什么启示?①道德的力量在于践行。对每个人来说,只要当为者能为,不放过任何践行的机会,就能让小善聚大爱、汇溪流成大海,让整个社会更加美好和谐。②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格调,要有“至善”追求;教育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知识探究①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怎样理解“止于至善”?①“止于至善”是指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②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至善”,但我们每个人都应一生行走在追求“止于至善”的路上,永不言弃。文化链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处】 《礼记·大学》【释义】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的德行达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链接教材】启示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不断追求“至善”的境界。探究分享①这几个同学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我们要向童小勇学习,坚持去做,不要半途而废。我们不能仅仅是羡慕学习榜样,更要努力去做,坚持到底。(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①从点滴小事做起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2)你会怎么做?知识探究榜样的作用有哪些?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①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②人无完人,榜样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我们应善于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③中学生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追星”要理性,不要盲目“追星”、盲目从众。文化链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释义】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链接教材】启示我们培养良好品德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 《论语·里仁》【释义】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链接教材】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同时也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①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②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文化链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处】 《论语集注》【释义】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发现错误就改正,没有发现就当自我勉励。【链接教材】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止于至善”。相关链接知识探究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①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②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 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快真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探究分享①观点一说明要做到“止于至善”,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观点二说明一个人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③“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热爱祖国、尊重他人、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董得换位思考。“止于至善”的人还应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相关链接①这段话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②这段话意在帮助我们完整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修身为本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探究①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②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青春最好的证明是什么?知识归纳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见贤思齐,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怎样做到“止于至善”?核心金句1、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2、 “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3、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4、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5、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6、“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7、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8、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9、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 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快真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10、见贤思齐,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知识总结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名言警句中,不能体现“止于至善”的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C.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课堂练习C2、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一套2枚,见下图。习近平呼吁全社会致敬榜样,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是因为( )①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贤”为榜样②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④向榜样学习,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课堂练习3、“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坚守滨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身患重症,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她说:“我的生命就是讲台”。向榜样学习,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我们应该( )①汲取榜样的力量,对自我要求完美②在生活中不断寻找“贤”,见贤思齐③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④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A课堂练习4、某实验中学启动“明荣知耻,健康成长”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具体化。“明荣知耻”要求我们做到( )①不肆意放纵自己,不违背基本规则②有羞耻之心,明辨是非善恶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④磨砺意志,增强自控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D课堂练习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止于至善行己有耻青春有格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知耻之心树立底线意识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寻找“贤”作为榜样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作业布置材料一 “小亮,快点起床,迟到啦!”小亮从睡梦中醒来,一看表,都七点多了。小亮对妈妈一顿咆哮,“妈妈你也不早点叫我,今天要考试,害得我都快迟到了……”小亮骑着自行车快速赶往学校,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看到没有车辆通行,于是闯了红灯。考试中,有一个知识点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抓耳挠腮,侧目向旁边同学的试卷瞄了一眼……材料二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风送香花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最初的纯洁;“止于至善”是一种“七尺之躯搏长空,信念何重身何轻”不忘初心的奉献。“止于至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1)自省使人进步,你认为材料一中小亮的哪些错误行为需要反省 (2)知耻方能有所不为,我们应如何吸取小亮的教训,做到行己有耻 (3)材料二阐述了“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怎样追求这种境界 参考答案(1)晚起床、对妈妈咆哮(抱怨妈妈)、闯红灯、作弊等。(2)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杜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3)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doc 7.3.2《青春有格》课时训练.doc 7.3.2《青春有格》.ppt 浙江 “顺其自然”和青岛“微尘”.wmv 王阳明审强盗:为什么说羞耻心是人的底线?.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