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好习惯助我们成为科研型教师 谭茜3月21日,武隆县举办了《怎样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学术报告及现场课展示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上午听了巴县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冯有余老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和来自重庆市巴蜀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名师卞小娟老师的一堂小学二年级数学《钝角和锐角》示范课以及卞小娟老师的《4Q课堂》学术报告。并在下午听了龚春燕老师的《怎样做一个科研型教师》的讲座。龚老师在讲话中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理论到实践做了精彩讲解,更以冯老师和卞老师的成长经历诠释了如何才能由一个普通乡村教师走向科研型教师的道路。龚老师在讲座的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准备做怎样的一个老师?”在龚老师的概念里老师分为“积极型老师”和“消极型老师”,一个积极的老师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把当教师作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消极的老师只是把当老师做为自己的职业,心里面想的是做的这些工作对得起这份工资,每天只是为了上班而上班。如何做一个积极的教师,向成为科研型教师迈出第一步呢?龚老师认为一个积极的科研型教师应该具有一下基本素质。一、读书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教学中,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影响学生的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前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书中自有科学的理论,书中自有高明的方法。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多读书,才能使我们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我们只有读书才能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改善自身条件,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自己的那“一桶水”永远保值,才能让学生得到永远是最新的知识。由此可见,读书对教师的工作是何其重要。二、思考陶行知先生说:“要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教师也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最好在两个方面养成思考的习惯:一是在学习中反思。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反思习惯养成的首要前提。关于先进教学理论的书我们看得再多,如果不会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那么辛辛苦苦花时间学来的理论知识将毫无用处,我们看书学习理论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目的是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知识本身是固定的,而如何把运用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就要看我们的方法,我们通过学习书上网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论、名师的实践经验就是为了要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碰撞,引发自身进行换位思考,萌发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想法、新的措施、新的技巧、新的点子等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二是在教学中反思。我们置身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上得如何,学生是否发展了、进步了,三维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还有哪些困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等。孔子曾经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话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它的自然性和真实性,隐藏着我们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就必须要经常对一些教育细节进行反思,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我们可以对自己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一教学理念的运用、某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只按照一个的固定模式每天重复,那么哪怕兢兢业业干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多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写作 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赋予教育教学实践更深层的文化意义。教师的写作即使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边缘,也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每天坚持把我们的教学得失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哪怕是一句两句也行,只要写出自己想法就行,也别怕写得不好,自己悄悄看,不拿给其他人看就是了。在此基础上没事的时候把自己的笔记拿出来看看,一是润润笔,把以前不太精炼的句子改一改,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二是迫使我们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可以从中积累教学知识和技巧,帮助我们梳理教学思绪,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的活动,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使我们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让我们的课堂语言凝练而又舒展、平实而又雅致。大力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为上交论文而苦恼,把笔记上的内容整理一下抄下来就行了。四、课堂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无疑是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活动和教学成绩也就成了评价我们教师的重中之重。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以教学为基础,是教学的浓缩与升华;教学以科研为指导,可进一步拓展教学思路,使教学方法更现代化和更臻艺术化,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在上午听的两堂课中,不管是冯老师还是卞老师,他们都灵活把握住了‘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这四个课堂主题。这两位老师在课前营造轻松、有趣的对话情景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氛围。课上根据教材利用环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想学,比如说卞老师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变魔术,采用长方形“变”三角形、三角形“变”角的方式引入课题,不但巧妙地引出了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从中揭示了长方形、三角形与角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角是这些封闭图形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并明白了数学新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还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在引导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既要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要明白数学是抽象的,她首先引导学生从静态的情景图中抽象出大小不同的角,通过与直角的比较获得锐角、钝角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和“做角”的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当学生在判断角出错时,她仍让学生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借机提出了让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手里的工具‘直尺’,正如她在课后反思中所说的一样“课堂因错误而美丽,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错误及时生成课堂资源”;最后教师巧妙地运用活动角具体地演示和对生活中卡车卸货、打开纸扇过程的观察,让学生发现锐角、直角和钝角之间的联系,把学生从静态的认角引导到动态的角的认识上来,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发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的价值;最后,她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带着问题离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去问去想‘还有些什么角呢?什么是平角呢?’等问题结束了这堂课,让学生把对角的兴趣留到了课后。在整堂课中卞老师的课件运用得很少,主要是运用对话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操作来进一步理解钝角和钝角。正如龚春燕老师所说:“不管是公开课是是随堂课黑板、粉笔、教本才是我们的主要工具,其他的多媒体、课件、教具都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去单纯的使用多媒体或者课件而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看上去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关键是从今天做起,不要说来不及,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课堂中仔细关注学生生活,让教师,教材,环境围绕学生,预设好课堂资源并在课堂中把握错误并及时生成资源。养成爱读书,让自己的那‘一桶水’保值;爱思考,完善自己的教法学法;爱写作,积累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技巧,并把从这些习惯中得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那我们就已经迈出了走向科研型教师关键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