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专题09 大气压强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专题09 大气压强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09 大气压强
◆ 知 识 清 单 ◆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 3.大气压的变化 4.大气压的应用 5.气体的压强及变化
一、大气压 1.大气压或气压:由于空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产生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3.大气压的特点: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2)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3)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如在海拔高的山上煮饭,煮不熟);随气压增大而升高(如用高压锅煮饭快);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覆杯实验、瓶口吞鸡蛋、吸管吸饮料、瓷砖上的吸盘等等。 二、托里拆利实验:在长约1m,一段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高度差约为760mm,把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水银柱的高度,即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测量结果表明这个高度是由当时的大气压的大小和水银的密度所共同决定的,与玻璃管的粗细、形状、长度(足够长的玻璃管)无关。托里拆利实验的要点: (1)玻璃管中充满水银,不能混有气泡,否则实验结果偏小。 (2)玻璃管的形状、粗细及是否倾斜不影响实验结果。 (3)玻璃管管口在水银槽内的深度不影响实验结果,向上提或向下按玻璃管,只改变水银柱上方真空部分的体积,而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实验测得的水银柱的高度如果不是 760 mm,可能是因为实验环境的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 (5)托里拆利实验中选择的液体是水银,而不是其他液体,原因是水银是常温下密度最大的液体,在同样的大气压下需要的玻璃管最短。如果用其他液体,需要的玻璃管就会很长,操作不方便。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则根据实验原理可得,则水柱高度h水===10.336m。 三、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实例:钢笔囊吸墨水,吸管吸饮料,抽水机抽水,真空采血管采血,吸盘挂钩紧贴墙壁等。 注意:在有关大气压的很多实例中,所谓的“吸”其实都是大气压的“压”在起作用。
1.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最早精确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1标准大气压为1.013×105 Pa=760 mmHg,能托起大约10米高的水柱。 3.大气压变化规律: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做饭快的原因是提高了水的沸点。 5.气体的压强: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6.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思路 (1)首先应明晰应用大气压工作的原理:是在某处使气压降低,由于存在大气压差,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 (2)分析实例中的内、外位置处是否存在大气压差进行解答。
题型1 大气压强的存在 
(2023 天津)小华利用饮料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瓶子悬空水不流出 B.水从侧孔喷出
C.用手弹开纸片 D.将瓶按入水中感到费力
【答案】A
【分析】逐一分析各选项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解:A、纸片能托住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给纸片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因此该实验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A正确;B、水从侧孔喷出,水的深度越深,水喷得越远,说明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大气压无关,故B错误;C、用手弹开纸片,钢球掉入瓶中,钢球没有随纸片一起运动,说明钢球具有惯性,同时钢球掉入瓶中,是因为钢球受到重力作用,与大气压无关,故C错误;D、将瓶按入水中感到费力,是因为瓶子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瓶子给手向上的作用力增大,与大气压无关,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难度不大。
【跟踪练1】(2023 淮北月考)如图所示,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图甲:覆杯实验 B.图乙:用吸管吸饮料
C.图丙:孔明灯升空 D.图丁:用吸盘挂物件
【答案】C
【分析】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用实验来证明,我们学过的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吸管吸饮料等。
【解答】解:A、图甲,覆杯实验杯口的纸片不落下,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B、图乙,从杯子中用吸管吸饮料,是因为吸管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杯子中的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口中,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丙,孔明灯升空是灯罩内气体膨胀,密度变小,孔明灯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从而升起来,故C符合题意;
D、图丁,用吸盘挂物件,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强存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压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是一道基础题。
【跟踪练2】(2023秋 兴宁区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吸盘吸在墙上 B.橡皮膜向左凸出
C.水越深喷越远 D.笔尖端更疼
【答案】A
【分析】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用实验来证明,我们学过的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吸管吸饮料等。
【解答】解:A、吸盘挂钩靠大气压吸附在光滑的玻璃上,故A符合题意;B、橡皮膜向左凸出,说明右侧液体的压强大,与大气压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塑料瓶中的水越深喷越远,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C不符合题意;D、在相同压力作用下,笔尖端的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强存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压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是一道基础题。
【跟踪练3】(2022 绵阳)拿一个铁皮罐,装少量水,罐口打开,用火加热,将水烧开后,用盖子将铁皮罐罐口盖紧,放入盆内,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塌陷变扁,这是由于(  )
A.罐内气体压强比罐外气体压强高
B.罐内气体压强比罐外气体压强低
C.罐内气体温度比罐外气体温度高
D.罐内气体温度比罐外气体温度低
【答案】B
【分析】加水烧开的目的是排出空气,浇水的目的使得水蒸气液化,缺少空气使得内部压强减小,小于外部大气压,内外压力差压扁铁皮罐。
【解答】解:AB、铁皮罐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水沸腾之后把桶口堵住,空气被排出,水蒸气充满罐子,再浇上冷水,水蒸气液化,空气很少,使得铁皮罐内的气压减小,桶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铁皮罐被压扁了。故A错误,B正确;
CD、浇水使得温度降低,最终与浇的水温度相同,而浇的冷水是放在空气中,故最终内外温度都等于室温,故CD错误。
【点评】本题通过浇水使得内外产生压强差,从而显示大气压的存在。  
题型2 托里拆利实验 
(2023春 和平区校级期中)跃跃在物理实验室内,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仿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实验室中水的沸点为100℃
B.此装置中的水银换成水更有利于完成实验
C.在玻璃管顶部开孔水银会向下流入水银槽中
D.玻璃管必须竖直放置才能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答案】C
【分析】(1)托里拆利实验能测出大气压的值,是利用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大气压能支持约760mm高的水银柱,与管的长短(当然不能短于760mm)、粗细、倾斜与否都没有关系;(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进行判断。
【解答】解:A.由图知道,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为750mm,标准大气压下水银柱的高度为760mm,故此时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减小而降低,故水的沸点低于100℃,故A错误;
B.一个标准大气压能够支持0.76米高的水银柱,即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0.76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如果换用水来做,则玻璃管的长度至少为h10.31m,不便于操作,故B错误;
C.当管顶开一个小孔时,管内的水银与外界的大气相通,此时外界大气压对管内水银也有个向下的压强,所以管内的水银会向下流入水银槽中,此时托里拆利管和水银槽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个连通器,最终液面会相平,故C正确;
D.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外界的气压不变,则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不变,如果玻璃管倾斜,管内水银的长度会变长,但不会影响所测水银柱高度,故D错误。
【点评】托里拆利实验能测出大气压的值,是利用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即p大气=p水银=ρ水银gh。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水银柱的高度是指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
【跟踪练1】(2023春 霍林郭勒市校级期中)如图是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长约1米,槽内装有水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应先将玻璃管装满水银,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
B.因为大气压大于玻璃管内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所以水银柱不会落下
C.若将玻璃管向上提2cm,但玻璃管口仍在槽内水银面以下,则玻璃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变为780mm
D.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适当向右侧倾斜,因为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玻璃管中的液柱长度也不会变
【答案】A
【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在长约1m,一段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高度差约为760mm,把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水银柱的高度,即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测量结果表明这个高度是由当时的大气压的大小和水银的密度所共同决定的,与玻璃管的粗细、形状、长度(足够长的玻璃管)无关。
【解答】解:A、实验时,应先将玻璃管装满水银,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故A正确;
B、玻璃管内水银柱不会落下是靠大气压支持,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故B错误;
C、为了测得大气压的值,这时必须测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由图可知,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为760mm,故C错误;
D、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适当向右侧倾斜,因为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玻璃管中的液柱长度也会变,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测量,在解答时,要抓住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大气压与管内水银柱压强是相等。
【跟踪练2】(2023春 东阿县期中)某同学测量大气压强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水银槽液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B.如果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长度不变
C.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托里拆利实验
D.如果在管的顶部开一个小孔,则会有部分水银从小孔流出,还会有部分下降至水银槽
【答案】A
【分析】(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是指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标准高度为760mm;
(2)如果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高度不变但长度会变;
(3)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4)依据大气压与侧壁小孔处液体压强的大小比较判断;
【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液柱高度750mm,说明此时气压只能支持750mm汞柱,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正确;
B、如果将玻璃管倾斜,不会对大气压强有影响,所以水银柱高度不变,但倾斜以后长度会变长,故B错误;
C、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不是托里拆利实验而是马德堡半球试验,故C错误;
D、管的顶部开一个小孔,由于管的上方有了大气压,水银在大气压作用下下落,不会从小孔流出,内外液面相平,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否影响实验结果是考试中重点内容。
【跟踪练3】(2023春 宁远县期中)如图是托里拆利实验,实验中测得玻璃管内水银面与槽内水银面高度差为h,下列可以使这个高度差改变的做法是(  )
A.往槽内加入少许水银 B.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C.换用更细一些的玻璃管 D.使玻璃管倾斜一点
【答案】B
【分析】托里拆利实验要抓住是大气压支持住水银柱,故大气压有多大,支持住的水银柱就有多高。
【解答】解:ACD.在托里拆利实验中,高出水银面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往槽内加入少许水银、换用更细一些的玻璃管、使玻璃管倾斜一点,大气压的值不变,则玻璃管内水银面与槽内水银面高度差不会发生改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大气压强随着高度增大而减小,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高度增加,大气压减小,大气压支持的水银柱高度会降低,故B符合题意。
【点评】托里拆利实验能测出大气压的值,是利用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即p大气=p水银=ρ水银gh。
题型3 大气压的变化 
(2023春 南开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压强的事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图: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B.乙图:将自制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会逐渐降低
C.丙图:拦河坝的形状设计成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丁图:战士们用压力锅能很快煮熟食物是因为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答案】C
【分析】(1)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瓶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和玻璃管内水柱产生压强之和;
(3)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越深压强越大;
(4)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解答】解: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故A错误;
B.将自制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高度升高,气压减小,瓶内压强不变,由于瓶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和玻璃管内水柱产生压强之和,所以水柱高度增加,故B错误;
C.拦河坝设计成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C正确;
D.高压锅增大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水的沸点,食物在高温下容易煮熟,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跟踪练1】(2023春 光泽县期中)海拔升高,大气压的大小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B
【分析】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据该规律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根据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可知,海拔升高,大气压的大小将变小。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跟踪练2】(2023春 岳池县期中)下列关于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原因是液体压强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B.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小,沸点高
C.为了使很重的坦克车不至于陷入泥土中,要安装履带,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力
D.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工作的
【答案】D
【分析】(1)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3)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4)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且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解答】解:A、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利用了液体压强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故A错误;B、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强越小,沸点越低,故B错误;
C、坦克加装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不是减小压力,故C错误;
D、三峡船闸在工作时,闸室分别与上游和下游构成连通器,利用了连通器原理,故D正确。
【点评】生活实例和物理知识相联系是中考常见的题目,平时学习时多观察、多联系、多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跟踪练3】(2023春 滦南县期中)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B.若水柱高度h变大,说明大气压强变大
C.若h太小不易观察,可以从细玻璃管口用力“吸”一下
D.若将该装置从山脚拿到山顶(不计温度影响),水柱高度h变大
【答案】D
【分析】(1)制作气压计时,向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瓶内气压等于大气压和细玻璃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2)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是: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解答】解:A、制作气压计时,向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故A错误;
B、瓶内气压等于大气压和细玻璃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若水柱高度h变大,说明大气压强变小,故B错误;
C、若h太小不易观察,应从管口向瓶内继续吹入气体,故C错误;
D、若将该装置从山脚拿到山顶(不计温度影响),高度升高,外界气压变低,水柱高度h变大,故D正确。
【点评】掌握自制的气压计的原理,以及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
题型4 大气压的应用 
(2023秋 肇源县期中)以下四个实例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是(  )
A.用注射器将药液吸入针筒内
B.用吸管将牛奶吸入口中
C.用吸尘器吸去毛毯上的灰尘
D.用打气筒向自行车车胎内充气
【答案】D
【分析】大气压的利用一般都是内外压强不同,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
【解答】解:A、吸取药液时,将针口插入药液后,向外拔活塞,使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大,气压减小,药液就被管外的大气压压进针筒内,故A不符合题意。
B、吸管吸牛奶时,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牛奶被压进吸管里,故B不符合题意。
C、吸尘器工作过程中,吸嘴处空气流动速度快,气压较小,大气压强将灰尘压入吸尘器内,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力压打气筒的活塞,是人的推力把气充进轮胎中,与大气压无关,故D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审题一定要仔细。利用大气压的共性:无论物体是压还是吸,都是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运动的。分析时不要说成“被吸上来”,而是“被外界的大气压压上来”。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跟踪练1】(2023春 路南区期中)如图所示的情景与大气压强无关的是(  )
A.纸片不下落 B.鸡的喂水器
C.吸住杯子的气球 D.铁轨下铺设枕木
【答案】D
【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的“气压差”。
【解答】解:A.杯中水不流出,纸片不下落是因为大气压强把纸片压得盖住了杯口,故A不正确;B.小鸡自动喂水器利用了大气压,托住了瓶子里的水,故B不正确;C.吸住杯子的气球利用了大气压把杯子压在气球上,故C不正确;D.铁轨下铺设枕木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没有利用到大气压,故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是一道基础题;平时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多解释,提高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跟踪练2】(2023 徐州)如图所示,将压水泵插入水桶中,从上端向下按压,水就会从出水口流出。按压的作用是使桶内气压(  )
A.大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D.变为零
【答案】A
【分析】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解答】解:将压水泵插入水桶中,从上端向下按压,桶内空气变多,气压变大,当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时,水就会从出水口流出。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压的有关问题,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释。
【跟踪练3】(2023春 湖北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制作的自制气压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制气压计时,需注意瓶口密闭
B.自制气压计的瓶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
C.把自制气压计从一楼带到六楼,看到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在升高
D.若将瓶内装满水,该装置可以验证“力可以使固体发生微小形变”
【答案】B
【分析】气压计的原理是利用内外压强差使细管内液柱上升或下降来判断气压的改变;当大气压发生改变时,瓶内压强与外部压强不同,则细管内液柱将发生改变。
【解答】解:A、自制气压计时需注意瓶口密闭,使里外气体不通,故A正确;
B、因为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加上水柱产生的向下的压强,所以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故B错误;
C、自制气压计内部空气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和水柱向下的压强之和,把自制气压计从一楼带到六楼,外界大气压变小,在容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水柱高度变大,故C正确。
D、若将瓶内装满水,用力挤压瓶子,瓶子可以发生形变,细玻璃管内的液面会发生变化,利用该装置可以验证:力可以使固体发生微小形变,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易气压计的制作原理,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要求运用物理知识要灵活。注意易错点:外界大气压越小,管中水柱越高。  
题型5 气体的压强及变化 
(2022 南充)如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个简易气压计,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大气压越大,甲中玻璃管内的液柱高度就越   (选填“高”或“低”);如图乙是该同学自制的一个简易温度计,在大气压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乙中玻璃管内的液柱   (选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低;升高。
【分析】(1)根据瓶内外气压大小确定液柱高度的变化;
(2)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确定液柱的变化。
【解答】解:(1)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大气压越大,即外界气压大于瓶内气压,故甲中玻璃管内的液柱高度就越低;
(2)在大气压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乙玻璃瓶内的气体因温度升高体积变大,由于瓶内容积一定,故乙中玻璃管内的液柱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强和气体热胀冷缩有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跟踪练1】(2023春 黄陂区期中)我们呼气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肺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增大
B.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减小
C.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增大
D.肺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减小
【答案】A
【分析】根据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对人的呼吸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再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解答】解:人呼气时,胸腔收缩,肺部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增大,从而使体内的压强大于外部的大气压;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体内的气体经鼻孔、气管等排出肺部,所以A正确。
【点评】此题结合实际问题考查了气压和体积的关系,理解人的呼气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跟踪练2】(2023 灌云县校级模拟)水枪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如图所示是常见的气压式水枪储水罐。从储水罐充气口充入气体,达到一定压强后,关闭充气口,扣动扳机将阀门M打开,水即从枪口喷出。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则(  )
A.水的密度变小
B.气体的压强变大
C.气体的压强变小
D.水喷出的速度不断增大
【答案】C
【分析】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封闭气体膨胀,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压强变小。液体的密度与质量无关。
【解答】解:开阀门后气体膨胀,体积增大,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水的质量减小,但密度不变,气体压强减小,内能减小,水喷出的速度变小。故C正确,ABD错误。
【跟踪练3】(2023春 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常见的小汽车,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小汽车长时间高速行驶时容易“爆胎”是由于胎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的缘故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受到惯性作用还能继续向前行驶
D.汽车静止在水平路面上受到的支持力和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B
【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2)对于封闭的气体,温度越高,气压越大;
(3)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不是力;
(4)一对平衡力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A、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B、小汽车长时间高速行驶时容易“爆胎”是由于轮胎与地面摩擦,摩擦生热,使胎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的缘故,故B正确;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向前行驶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但不能说是汽车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错误;D、汽车静止在路面上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地面和汽车上,不是同一物体,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点评】以汽车为背景,考查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