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找出两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能说出人物的特点。
2.研读课文,圈画并批注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能在课堂口头练笔中恰当运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表现人物特点,并能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我们将认识个性鲜明、性格不同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作家写人的妙招吧!
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人物描写一组》之《摔跤》、《两茎灯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学习写人的文章,我们一般情况下会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学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一:读懂人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概括人物形象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摔跤》和《两茎灯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人物形象,并将人物特点写到黑板上。
重点指导:多数同学在预习单上写了严监生是吝啬,但还有的同学写的是小气、节约。所以我们还真得研究研究。
1.自主阅读思考
提问:迅速地打开课文再读一遍《两茎灯草》,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节约、小气还是吝啬?
交流预设:
(1)他到底是节约、小气还是吝啬。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什么是节约?
(2)不浪费叫节约。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3)那吝啬呢?吝啬是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还是不用。
2.互动交流碰撞
导读:节约还是吝啬?读一读课文中的语句,会有心的体会。
小结:同学们,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他一直没有闭上眼睛,用人生中最后一丝力气惦念的不是两个亲人,而是——两茎灯草;也不是两笔银子,而是——两茎灯草;更不是对他非常重要的两位舅爷,而是——两茎灯草。
3.对比感受理解
阅读资料:我们来看看严监生的介绍。在《儒林外史》里面,这样介绍严监生:
(课件出示)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真众早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选自《儒林外史》
介绍资料并引读: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六百块钱。十万银子相当于——六千万。他是千万富翁啊。一两银子能买两大捆灯草,不是一茎哦。所以你再来看,他惦念的不是——两个亲人;也不是要——两笔银子;更不是——两位舅爷;而是——两茎灯草。
小结:他都不是吝啬的人了,他是吝啬的——鬼。现在老师一说“吝啬鬼”,你会想起——严监生。一说严监生你会想起他的哪个动作?(预设学生伸两个手指)。通过比较,通过阅读资料,我们理解了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二:发现妙招——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一)聚焦《摔跤》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片段《摔跤》,画出喜欢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做批注。
小组交流批注内容。
1.精准、连续的动作描写
交流预设:
(1)在摔跤里头,通过了一连串的动作,像“闪”“一插一搂”“站”“抓”“挠”和“推”几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嘎子和小胖墩的神态、动作以及他俩摔跤的过程,非常传神。
首先我们关注到连续的动词。动作描写必须要用连续动词,非常简单。学会了第一招,你还发现了什么?
(2)在摔跤里头,动词运用十分精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一闪身”就感觉那种动作有速度。“一站”“三抓两挠”特别的生动形象。
小结:这样写就有了画面感,我们要记住这个小妙招。
2.比喻式的动作描写
(1)“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嘎子机灵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这个片段中还有哪些?
“两人走马灯似的对起阵来。”
出示走马灯资料,加深理解。
教师小结: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人物动作,这样的方法能让笔下的人物更生动形象。
3.动作描写为主,其他描写方法为辅。
教师总结方法。
(二)《两茎灯草》
1.动作+语言+神态
提问《两茎灯草》这一课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预设: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方法。
引导:用上动作、语言加上神态,这个人物的描写就会“生动”。具体怎么“生动”我们得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师生互动交流)
动作+语言+神态
“妈,渴死我了。”
:“妈,渴死我了。”
小结:你看用上了动作、神态加上语言来描写人物,就有了“画面感”。
2.一个动作反复写
引导交流:严监生是《儒林外史》里面非常经典的一个人物。作者不仅用了“动作+语言+神态”这一招,这篇文章确实不像《小嘎子》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那么容易发现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小组讨论,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交流预设:
(1)反复,一个动作的反复。这招相当好。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习惯性的动作。经常做的动作就会标变成这个人的标志性的动作。你一想起那个人的时候,就会想起他那个动作,或者你见到这个动作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人。
(2)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身边谁有习惯性动作。最好发现的人是谁呢?你瞬间能想起来他最喜欢做的动作是什么?
小结:层层深入地来写一个动作,就能写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特点。
3.典型事例
引导交流:吴敬梓先生不只用这两招,还有绝招,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讽刺。要写好讽刺,必须要用好“典型事例”,写好“典型事例”有妙招,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看看还能发现吴敬梓先生用了什么妙招?
(课件出示)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过渡: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很多同学不能够轻易发现的呢!这一招,在“相声艺术”中叫——三番四抖(课件出示,互动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描写典型事例。
(课件出示)
爷爷真糊涂
爷爷年纪大了,有些糊涂,眼镜拿在手上,还唠叨着,我的眼镜呢 这不,早上,爷爷的手机又找不到了。
交流预设:
(1)写糊涂,我们得让爷爷找几次?前3次能不能找到?:第一次在哪找?第二次在哪找到?第三次在哪找?第四次在哪儿发现了。
(2)第四次的位置肯定要,意想不到,可能在哪儿?
(3)课件出示互动:
·我和妈妈在客厅找——爷爷——
·爸爸在卫生间找——爷爷——
·奶奶在卧室找——爷爷——
·原来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呢。——爷爷——
小结:同学们,妙招学到手,还得看你会不会用。你得像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拿出来就能用,这才叫小作家。我们发现作家在写这三个精彩的片段的时候都是有“设计”意识的。因此我们“小作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有设计的意识。
学习任务三:对比写法
读一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和《摔跤》中的人物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再次读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
总结:穿越历史的风沙,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还能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们的课本当中,留在我们的脑海当中,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写得好呀!所以我们不能光跟课文学语文,还要去经典当中学语文,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期待你们的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