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新课标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新课标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新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新课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25.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26.如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可知,在此期间( )
A.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27.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 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28.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原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
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29.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
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
30.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下表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
据表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
A.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B.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D.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1.下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2.如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33.甘地在解释“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时曾说:“只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即感化的方式,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新时代就必定会到来。法国有一句名言——自由、平等、博爱……那些法国从未实现过的,将留待我们去实现。”据此可知,甘地( )
A.缺乏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B.糅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
C.试图在印度仿行法国政治制度 D.寻求法国对印度的支持
34.美国牛仔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他们是西部广袤土地上的一个特殊的劳工阶层,长途驱赶牛群是他们从事的一项艰险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工作。到19世纪90年代,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的身影,牛仔时代一去不复返。牛仔时代终结的直接原因应当是( )
A.南北战争的冲击 B.奴隶制度的废除
C.铁路干线的兴建 D.大型汽车的普及
35.如下图是《国际组织年鉴》中收录的总部在华的国际组织建立年份和数量分布图。据图中信息可知( )
注释:IGO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缩写,NGO为非政府国际组织缩写。
A.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组织数量猛增 B.国际组织入驻数量由外交政策决定
C.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步加深 D.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中彰显大国担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伊斯兰土耳其国家对基督教世界的步步紧逼使西欧的处境和空间不容乐观,在内外困境之下,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
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
第3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3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3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节选
材料二 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其中50种从免税改为征税,平均进口税率提高到40%的新高度。……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迅速溃败。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的有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解决其“处境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作者以1763年划界的理由。(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负面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危机最终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对国际关系危机的认识。(5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二 在开办面粉厂时,荣氏兄弟(指荣宗敬和荣德生)就认定要在市场需求最大的“吃、着两门”中投资兴业。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
——摘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9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请以“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为主题,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7分)
2024年新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新课标卷)参考答案
2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 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6.C【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汉高祖到武帝初期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骄兵悍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程度不断降低,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察举制取代军功制的结论,排除A项;文景时期治国理念上依然是“黄老之术”,并未转变,而军功集团比例却下降了,说明治国理念与军功集团比例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南齐使者出使北魏,恰逢冯太后丧事,想着红衣祭拜,最终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见北魏坚持着丧服祭拜,显然这是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的差异,材料主要体现北魏在齐使祭拜冯太后问题上坚持祭拜者着丧服,排除A项;材料中一定层度体现了礼仪制度,但是材料主旨是北魏受汉化影响大,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南北政权不是隶属关系,是并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5年至1892年(中国)。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关税占比不断提高,传统的封建赋税(田赋、厘金)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打开国门,无法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田赋占比变化不大说明农村经济没有日趋凋敝,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1年至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由刚开始不重视华侨选举权到明确华侨名额,说明中国革命重视海外群体的革命参与度,这增强了革命的包容性,A项正确;国民党内部组织指的是其结构或系统,华侨不一定就是国民党成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人们对政党政治的态度,排除C项;不能将华侨直接等同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
3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积极宣传工人运动,有助于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运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共产国际领导无关,没有强调共产国际对早期组织的领导,排除C项;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3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该物种由东南、西南、西北等方向传入中国可知,这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些农作物的传入与 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B项正确;该作物传入与 中国丝绸之路的关联性并不大,排除A项;仅凭该农作物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其促进了中外贸易繁荣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据题意无法得到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历史 信息,且该农作物传入中国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3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中地图信息可知,1500年前后,欧洲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品流动的增加,贸易中心逐渐向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转移,因此,材料中体现的是欧洲贸易格局的变化,C项正确;工业革命前,欧洲生产技术未出现大的发展与变化,排除A项;经济中心的转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城市才逐步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甘地将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相结合,创立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这种理论糅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B项正确;材料表明“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糅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材料未体现缺乏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甘地对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认可,而不是试图在印度仿行法国政治制度,而且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仿行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甘地对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认可,并不是寻求法国对印度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3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际,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尤其是铁路干线的兴建,导致牛仔运输这一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是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牛仔并不属于奴隶,因此材料信息与奴隶制废除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汽车尚未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3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国际组织年鉴》信息可知,在1991年之后,国际组织的数量迅速增长,这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组织数量猛增,A项正确;材料表明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组织数量猛增,“国际组织入驻数量由外交政策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表明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组织数量猛增,“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步加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对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和过程,排除C项;本题主旨是“国际组织的增长”,而“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中彰显大国担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2.【答案】(1)史实: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4分)
理由: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等。(任答对3点6分)
(2)变化: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大打关税战、倾销战(贸易战)等。(2分)
负面影响: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世界贸易额的剧降,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二战埋下隐患等。(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美苏掌握核武器又势均力敌,力求避免冲突升级;美苏的对话谈判等。(任答对1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危机应对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妥协是一种大智慧等。(任答对2点5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史实,根据材料一“伊斯兰土耳其国家对基督教世界的步步紧逼使西欧的处境和空间不容乐观,在内外困境之下,西欧国家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实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第六编新兴的西方世界,1500-1763年”与“第3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由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等。
(2)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其中50种从免税改为征税,平均进口税率提高到40%的新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大打关税战、倾销战(贸易战)。
第二小问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可知,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日法西斯上台,为二战埋下隐患;根据材料二“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根据材料二“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额的剧降,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3)题是认识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可知,该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和平解决的原因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美苏掌握核武器又势均力敌,力求避免冲突升级以及美苏的对话谈判等。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可知,危机应对不能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根据材料二“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可知,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并且建立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根据材料三的图画可知,妥协是一种大智慧。
43.【答案示例一】主题:不同的立场影响对挽救民族危机方案的选择(2分)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虽然清政府已经开始新政改革,但阻止不了中国继续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为了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同阶级(阶层)立场的先进人士进行了不同的抉择。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的严复1905年仍然坚持资产阶级改良立场,认为要改变危机状况不可操之过急,主张教育和文化入手,启蒙人民的思想觉悟。维新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严复的主张注定产生不了大的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1894年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后,一直坚持革命救国道路。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驱除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虽然最终没有完成彻底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曲折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以拯救国家危亡、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社会福祉为己任,实践实业救国理念。他们在面粉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于1905年又开始致力于发展棉纺织业。虽然实业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但荣氏兄弟的主张和行动仍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有利于革命的转型。(8分)
总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面对相同的时代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分)
【答案示例二】个人不同的选择对挽救民族危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参见以上论述)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与“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结合“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其主题是:不同的立场影响对挽救民族危机方案的选择。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历史背景以及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主张与实践来进行说明。从历史背景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虽然清政府已经开始新政改革,但阻止不了中国继续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为了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同阶级(阶层)立场的先进人士进行了不同的抉择;根据材料“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的严复1905年仍然坚持资产阶级改良立场,认为要改变危机状况不可操之过急,主张教育和文化入手,启蒙人民的思想觉悟。维新变法的失败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严复的主张注定产生不了大的影响;根据材料“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1894年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后,一直坚持革命救国道路。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驱除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虽然最终没有完成彻底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根据材料“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曲折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以拯救国家危亡、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社会福祉为己任,实践实业救国理念。他们在面粉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于1905年又开始致力于发展棉纺织业。虽然实业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但荣氏兄弟的主张和行动仍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有利于革命的转型。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面对相同的时代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4.(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4分)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4分)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7分)
【详解】(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试卷第2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