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一、单选题1.“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几句歌谣描述了哪次国际会议的史实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2.“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一战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B.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盛行有关C.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全球性破坏与代议制的完善有关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继承发展了自由主义的学说3.下表所示是在国际联盟讨论的部分问题上美、法、日三国的主张及结果。由此可见,这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国家 主张 结果美国 将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体系 由于英,法共同抵制,美国未能实现控制国联的目的法国 建立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 遭到英、美阻挠未能实现日本 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盟约 遭到美国、英国等国家反对未能实现A.暴露了国际法的局限性 B.凸显了大国关系的复杂性C.突破了“全体一致”原则 D.引发了战胜国内部的矛盾4.如表所示为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华盛顿会议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部分)《四国条约》 1.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3……根据第4条,从条约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了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勅主地位 B.构筑了亚太地区新秩序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海洋权益 D.满足了中国的利益诉求5.1915年,沃尔特·H.佩奇在给威尔逊总统的信中写道:“感上帝赐予我们许多东西-首先是大西洋。”威尔逊在1916年的大选中以“他未使我们卷入战争”为口号再次赢得大选。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美国民众依然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B.威尔逊的口号迎合多数美国人的心理C.美国此时对战争仍保持中立的态度D.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美国远离欧洲纷争6.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形势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②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视③为最大敌人B.⑤和⑥因巴尔干半岛归属,冲突加剧C.④和⑤出于对付①的考虑,结成联盟D.①和③因争夺市场和权力,矛盾激化7.1939年8月,斯大林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他预料德国和西方列强迟早会发生冲突,进行一场消耗战,苏联则可因互不侵犯条约而随意避开战争,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这表明当时苏联主要考虑( )A.实现攻打德国的计划 B.国家自身现实利益C.欧洲战场的战争局势 D.减轻盟军军事压力8.20世纪20年代,聚集在巴黎的知识分子被称为“迷失的一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试图寻找社会发展规律;德国作家斯宾格勒提出社会形态要经历成长与衰落的生命循环,欧洲社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这一现象( )A.表明了西方的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进步B.反映了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C.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而淡定应对的精神D.折射出欧洲已经丧失了世界的优势地位9.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据此可推断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10.1914年末,时任英国海军部部长的丘吉尔在给内阁写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战争已陷入双方都没有希望去打破的僵局之中,惟有机器的手段才有希望解开这种战术的死结。基于此认识,英军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并首次运用于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11.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12.如图为1919年英国漫画家创作的时政漫画。图中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悠然自得地背靠“关键基石”,躺在由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带缺口的桥的一端,对面的指示牌上写道这座桥“由美国总统设计”。漫画中这座桥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立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C.国际政治秩序比较脆弱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打开缺口13.“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这里描述的大战A.以进攻方协约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B.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C.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D.标志着冷战从欧洲向东扩大到亚洲14.一战期间,“夏令时”逐渐扩展到整个欧美地区。下图为美国的“夏令时”宣传海报。海报上有“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来赢得战争”“通过享受多一个小时的日光来节约一百万吨煤炭”等内容。“夏令时”的推广表明A.美国动员一切资源参战B.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C.美国加速了工业化生产D.时间成了为战争服务的资源15.巴黎和会规定,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的疆域时,英、法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极力要求并入德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法按照自己意图瓜分世界 B.巴黎和会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C.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 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16.下图为1919年英国画家伯拉德。帕特瑞吉发表在《庞奇》杂志上的一幅漫画《超重》。该漫画的寓意是( )A.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力量 B.国联成为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C.国联难以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D.一战后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的兴起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7月1日,英法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德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抗击,给对方以重大打击,英军仅第1天即损失了6万人,到7月17日,经过17天的苦战,英军只推进了2.5公里,法军前进了5-7公里。在此期间,德第2集团军已由13个师增加到21个师,逐步稳定了防御。7月中旬以后,攻守双方围绕着突破与反突破进行了反复的争夺。8月,英法军参战兵力已达到51个师,德军达到31个师,英法军队一再发起猛攻,但两个月的战斗中,英法军队付出了28万人的代价,却只前进了3-8公里。9月至10月,战役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英法军队又投入了21个师。9月15日,英军第一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但也只起到了战术效果。10月到11月间,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物资耗尽,索姆河战役不了了之。……德国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阻截了协约国的战略计划。但协约国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1)根据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利,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民)组成。1815年以后,在欧洲各地爆发了一系列民族反抗运动,民族主义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结束这场大战的一些和平条约一般都建立在民族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民族主义已在整个欧洲获胜。——(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材料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族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欧洲人看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民族主义者认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具有相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被统治者利用来进行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最后发展为法西斯主义。——高全喜《论民族主义》(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版图发生了怎样的变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思潮是如何在材料二的版图变更中得到体现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洛迦诺公约》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伯伦表达了那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他宣称,公约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之间的真正的分界线”。同样,白里安也发表了有关“洛迦诺精神”的动人演说:“洛迦诺精神”禁止了战争,用“调解、仲裁与和平”代替了战争。在这种乐观主义的余晖中,美国国务卿弗兰克·凯洛格按照白里安的建议,提出各国保证摈弃战争、不把战争当作“推行国策的一种工具”。这一建议得到了实施,1928年8月27日,《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又称《非战公约》签订。由于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个国家的签署。虽然公约只依靠世界舆论这种道义上的压力,但仅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战公约》进行评价。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比如有些人对于这个主义的观念,是以坚甲利兵去霸据地球,或是以尚武精神去增加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类的解释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都是帝国主义的最好滋养料。反过来说,亦有人以己国对于文化的贡献,视为国家荣誉的标准者,于是他们便能以藏兵毁甲为发达国家个性的第一个步骤了。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和平。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战争。所以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使国际主义而能战胜帝国主义,那么,和平的梦想即可实现,人类的自救亦将更有希望了。——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1926年首次出版)评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也是受害国,但是发生在1921-1922,与五四运动的时间不符,排除A。慕尼黑会议发生在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与题意不符,排除B。雅尔塔会议发生在1945年,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是巴黎和会。2.A【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一战爆发,这反映了一战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故B排除。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全球性破坏与1914年一战无关,故C排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1917年,故D排除。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主张将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体系,结果由于英、法共同抵制,美国未能实现控制国联的目的;法国主张建立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结果遭到英、美阻挠未能实现;日本主张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盟约,遭到美国、英国等国家反对未能实现。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由少数大国操纵,各国因利益问题矛盾不断,国际联盟讨论中出现的分歧,凸显了大国关系的复杂性,B项正确;国际联盟是国际组织,不是国际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体一致”原则,排除C项;“引发了战胜国内部的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华盛顿会议解散了英日同盟,规定了主要列强之间的海军吨位比例,其中欧洲国家的海洋权益得到强化,故C符合题意;此时的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A;华盛顿会议是维护了列强的权益,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且没有构筑亚太地区新秩序,排除BD。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的口号不能说明美国民众依然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A项错误,符合题意;威尔逊的口号推动其赢得大选说明该口号迎合多数美国人的心理,排除B项;从口号来看,美国此时对战争仍保持中立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感上帝赐予我们许多东西-首先是大西洋”强调的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英国,③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国力上升,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夺取更多的市场以及国际权力,这使得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殖民霸主英国的矛盾激化,D项正确;②为法国,历史上实行“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不是法国,排除A项;⑤为意大利,⑥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主要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是意大利,排除B项;④奥匈帝国,一战前夕,德国与奥匈帝国为对于英国,主动结成联盟,而不是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苏联)。根据材料“”苏联则可因互不侵犯条约而随意避开战争,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从本国自身现实利益出发,为避免战争,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如果战争对自己有利,则会介入战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攻打德国的计划,排除A项;欧洲战场局势不是苏联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排除C项;此时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据题意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不足,法国巴黎的知识分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德国作家斯宾格勒等对西方文明进行新的思考,这反映了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的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而非淡定应对危机的精神,排除C项;欧洲世界的优势地位丧失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了称霸世界的宣言书“十四点原则”,“十四点原则”表面上倡导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世界和平,实际上美国企图利用战争期间增长起来的实力,来削弱英法两国的实力,孤立苏俄,重新瓜分世界,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战后世界的贸易问题,B选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是在二战后,C选项排除。10.C【详解】1914年,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坦克这一新式武器,打破了僵局,C正确;马恩河战役中英国并未使用新式武器,排除A;凡尔登战役是1916年开始的,排除B;日德兰海战时间是1916年,排除D。1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五大国在利益的争夺上有共同点和不同点,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利益。由于各国实力不同,处境不同,又各有侧重。但根据自身实力提出要求。这一点是相同的。故选B。12.C【详解】1919年是一战结束之后,漫画显示了当时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影射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凡尔赛体系,桥梁本身带有缺口,意味着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存在缺陷,较为脆弱,C项正确;一战已经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立也宣告结束,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平衡,排除B项;D项指的是十月革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而一战改变了国际格局,美国逐渐壮大,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C项正确;一战中,同盟国失败,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排除B项;二战后开始冷战,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来赢得战争”、“通过享受多一个小时的日光来节约一百万吨煤炭”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美国宣传推广“夏令时”,目的在于通过获得一小时的日光来节省战争所需的煤炭,表明时间成了为战争服务的资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宣传推广“夏令时”以节约战争资源,并非“动员一切资源参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化生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巴黎和会规定了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即民族自决的原则,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疆域时未考虑实际情况,导致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包含其他民族,也就是民族自决的原则并未真正得到落实,有些民族没有实现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由此可知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C项正确;二战后成立了较多民族国家,不能说明英、法按照自己的意图瓜分世界,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存在内部的矛盾,如捷克斯洛伐克内部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问题,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民族自决原则没有真正实现,没有体现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19年西方。漫画中和平鸽说树枝(国际联盟)太沉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联盟建立本意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但最终被英法操纵,没能真正维护和平,C项正确。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到和平反战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17.(1)特点:规模不断扩大;攻守反复;伤亡巨大;双方势均力敌;使用新型武器。(2)影响: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使战局的主导权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6年的索姆河地区。由材料“攻守双方围绕着突破与反突破进行了反复的争夺”可得出攻守反复;由材料“战役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可得出规模不断扩大;由材料“英法军队付出了28万人的代价”可得出伤亡巨大;由材料“8月,英法军参战兵力已达到51个师,德军达到31个师,英法军队一再发起猛攻,但两个月的战斗中,英法军队付出了28万人的代价,却只前进了3-8公里。9月至10月,战役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英法军队又投入了21个师。”可得出双方势均力敌;由材料“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可得出使用新型武器。(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6年的索姆河地区。由材料“英法军队付出了28万人的代价”可得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由材料“德国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阻截了协约国的战略计划。但协约国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及所学可得出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使战局的主导权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18.(1)主要内容: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2)版图变更:德国的部分领土并入波兰(或写波兰走廊)及捷克斯洛伐克,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奥匈帝国瓦解为奥地利、匈牙利,部分领土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体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按照民族自决原则,一些地区实现民族独立:如波兰的独立,捷克斯洛伐克的诞生。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复仇情绪蔓延:如法国要求对德国严厉处罚;德国人对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不满,产生浓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详解】(1)由材料“1815年以后……民族主义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主义已在整个欧洲获胜”,可得出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2)关于“版图变更”,可以从德国的部分领土调整和奥匈帝国瓦解和部分领土并入他国等角度归纳。关于“体现”,可以从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复仇情绪等角度列举史实。19.(1)背景:一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问题并未解决:(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2)评价:积极:有利于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消极:由于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对侵略者并没约束力。【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虽然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欧洲的安全问题并没有解决,法国的安全没有保障。根据材料可知.《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推动了法德关系的和解,为签订《非战公约》创造了条件。(2)根据"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由于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战公约》的签订有利于推动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非战公约)确立的原则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以及《非战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对侵略者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力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20.示例:观点:国家主义演变成帝国主义,就会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反之,国家主义发展为国际主义,人类的前途将充满希望。论证:(1)19世纪中后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引入到社会领域,部分西方人过分解读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将国家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认为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侵略与扩张是合理的,然而,却造成了亚非拉美洲地区的动荡和落后。(2)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扩张,抢夺殖民地,造成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导致一战爆发,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国际主义的发展,表现在政治方面,例如海牙和平会议,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表现在社会方面,例如诺贝尔基金的成立。虽然在政治及社会上的国际运动尚在萌芽阶段,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希望。结论:20世纪初,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作者亦看到了人类文明陷入困境,然而国际主义的萌芽,以各国优秀的文化和对和平的追求,作者对人类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评述材料中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如可依据材料中“国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等信息可知,国家主义演变成帝国主义,就会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家主义发展为国际主义,人类的前途将充满希望。然后结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世界大战的爆发、海牙和平会议,国际联盟、诺贝尔基金会等政治和社会方面国际主义发展的表现相关所学史实进行评述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