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跟我轻松学作文高阶系列专题第二讲:如何叙事有波澜导入“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廑惊风,时而小桥流水,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悲喜而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才能使读者读起来不感到疲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日常写作中,怎样让原本平淡的情节变得曲折有致、有起有伏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兴起波澜的方法。什么是“叙事的波澜”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有阴晴,月有圆缺,生活本身就充满曲折,文章的波澜只不过是生活中的波澜的一种反映。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写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这种起伏变化就叫“波澜”。如何设置波澜建立冲突第一部分:人物冲突1.目标不同起冲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做事目标,当人物间目标相矛盾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比如图画的情节2.认识不同起冲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有的时候甚至完成相反,这样就会产生分歧,引起冲突。3.身份职业不同起冲突人物身份职业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不同的看法会产生碰撞甚至矛盾。4.性格不同起冲突人物性格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这样就可能产生矛盾起冲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有的时候甚至完成相反,这样就会产生分歧,引起冲突。5.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我们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而面临选择,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无论我们怎样选择,选择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第二部分:环境冲突自然环境:时间、空间、山川河海风霜雨雪鸟兽鱼虫等。社会环境:由“人”创造的环境,如工厂、学校、家庭、街道、社会制度、民风民俗….运用恰当手法:01 倒叙手法倒叙,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请大家看下面这个片段——“我骑车摔伤了腿,躺在病床上发呆。班长拎着水果来看我了。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照顾我,我心里好是难过。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般在我眼前浮现出来。”(黑龙江鸡西市实验中学 许丁心 《不该发生的事》)小作者在作文开篇就运用倒叙手法,写“我”骑车摔伤了腿,那么前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样,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02 插叙手法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方法。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使文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03 抑扬手法运用抑扬手法行文,可使文章含蓄而奔放,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如下面这段文字——父亲的手十分粗糙,以至于我碰到那双手,都感觉有点痛。可是,小时候,当我被人欺负了,或是受了委屈,父亲就常常轻抚着我毛茸茸的小脑袋,说些安慰的话,我顿时笑逐颜开。这么多年来,我确确实实忘不了父亲的那双手……(黑龙江鸡西市实验中学 范琨奇 《父亲的手触动了我的心灵》 )小作者先写父亲的手十分粗糙,我碰到会痛;可到了后来,又说父亲的手轻抚“我”的小脑袋,“我”顿时笑逐颜开,这么多年来,“我确确实实忘不了父亲的那双手”。这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后对比,形成波澜,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 04 突转手法突转,即在叙述事件的结尾时,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反转,掀起叙述的波澜,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下面这段文字——他要出国,人没出外贸局的大门,消息便不胫而走了。回到家中,屋里早已坐满了人。“哥,给我捎台带电脑的收录机!”弟弟那么兴奋,似乎收录机唾手可得。“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妹妹是那么激动,好像高级化妆品已在她身上发挥了作用。“妈,帮您捎什么?”他问。“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丈母娘也高兴得什么似的,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了。“娘,您呢?”“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娘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光。选段围绕所有人要求他带礼物展开,结尾时笔锋突转,礼物由物到人,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凸显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05 设置悬念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的支配下,紧张且愉快地开始阅读之旅,激起心中的波澜。如下面这篇习作: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一个打扮帅气的男青年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选了一条项链后急忙出门骑上了车。但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擦车子上沾的泥,边瞟了一眼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连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时,对面走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道:“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递到姑娘眼前。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而是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拭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您走走。”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黑龙江鸡西市实验中学 关程赫 《巧遇》)这篇习作的标题就设下了悬念,中间的突发事件让男青年经历了由“高兴→生气→兴奋→吃惊”的情感起伏,最后的结果更是让读者出乎意料。 当然,同学们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加工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凸显的中心主题关系不大,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导致破绽百出。故事曲折注意点1. 故事的情节要完整,要编写出故事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的发展经过怎么样 结果如何?这些都要交代清楚。2.故事情节要符合生活实际。有些故事,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是也要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符合实际生活中的逻辑。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出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来,把这些人物和事情,搬到你想象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就避免脱离现实生活,胡编乱造,给人太离谱的感觉。3.故事线索要清晰。故事一般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通过这个线索,可以把前后的故事情节穿起来。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素;有的是以人物的一个重要的话语为线赏;有的以人物的行为举止的细节为线索;有的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或主题的某一一物品为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4.故事顺序安排得当。故事的顺序,可以采用顺序、插叙、倒序。顺序,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有条不套地自然描述。插叙,是把另外的一个情节,括到故事的某个部位中;或者把原先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提前插到故事的某个位置上去,补充情节。倒叙,是把故事的结果先介绍出来,然后再描述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情况,倒叙往往巧设悬念,引人人胜。5.故事情节中,要有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精彩。有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语气、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会使你的文章更加鲜活生动。“动人春色不须多”,文章的主题,往往通过小的细节刻画来反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回味其中的内涵。例文赏析让路今年春天里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想到市政府办点事情,于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站点等待着公交车。许久,一辆公交车停靠在站点旁。车刚停稳,人们便蜂拥而上。我也随着人流涌进车厢里,然后找个空站在那里,不再拥动。(车厢内,人满为患)车口正要关上,一个女高音传进来:“哎,等等。师傅,麻烦你等一下!”接着,一个穿着邋遏的妇女领着两个孩子——大一点儿的被她拉扯得跌跌撞撞,小一点儿的被她一手揽在怀里,鼻涕口水把她的衣领浸湿了一片。几个赶时间的乘客叽叽喳喳,表示不满。司机师傅也有些不悦,等母子仁好不容易上了车,便抱怨了几句。那妇女忙赔着笑脸,说:“怪我怪我!没办法,孩子小,跑不动呢,给大家添麻原拉”司机皱着眉头,一脸的嫌弃:哎看你的孩子,别在车上乱抹员涕!”乘客们一看妇女领着孩子往里走,便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路来,直通向车厢的最后——那儿宽敞一些。让路的原因很简单,人人都怕被这母子仨弄脏了衣服。可那妇女好像还没明白过来,朝众人笑了笑,不住地说着“麻烦大家啦”之类的感谢的话。(面对遥通的母子仨,乘客不满、司机不悦,但是因怕弄脏了衣服而让路,颜为嫌弃,这为下文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不一会儿,我听到妇女的手机铃声大作,又见她掏出手机。大着嘞门儿说:氓哥,是我。我在公交车上呢。一会儿就到。嘿,你不用来接,接啥接,我还找不到市政府吗?“车上的人大都愣了一下,随即安静了下来。等她挂了电话,旁边一个乘客问道:哎,你贵姓?从哪儿来啊?”妇女爽明也说:“我姓戴,从四方镇来的。”(乘客的询问,也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噢,咱们新上任的市长也姓戴,”听说老家也是四方镇的门此时,人们竟觉得妇女娘仨一点也不令人讨厌了,还有个乘客伸手去妇女怀里的小孩,说:这孩子,长得真是讨喜。有一周岁了吧?和我家那个差不多……”好像他和她一家已经很熟了,熟到可以跟邻居似的拉拉家常。(听罢妇女的答复,乘客们误以为她哥哥是新到的市长,于是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一点也不讨厌她了)车子很快到了市政府站,这个妇女要下车了。乘客又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路来,司机也赶快按下车门的按钮,还殷勤地帮妇女把她的小孩儿抱下了车。(连司机也殷勤地帮她抱小孩下车,前后对比鲜明)俩傅,麻烦你了,谢射!”“妇女一边说着一边下了车,冲着路边那个一手抓着扫帚、一手提着簸箕的清洁工人,高兴地说:哥,你不知道,城里人客气着咧,刚才在公交车上都我”(啊?原来妇女口中的哥哥是一名清洁工!结尾突转,又掀起一个波澜,解除了误会,帮助读者认识到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丑恶嘴脸,突显文章主题)【作文点评】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和突转法,让人倍感深刻、新颖。文章开头描述母子仨的形象,尽管那妇女真诚地表达了歉意,但乘客及司机对母子仨还是十分嫌弃。当母子仨往里走时,乘客们让出路来——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这为下文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当听说母子仨到市政府找哥哥时,乘客便产生误会,以为她哥哥是新到的市长,于是主动让出路来,让她们下车。文章结尾交代妇女口中的哥哥是一名清洁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让读者认识到了社会上一些人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更揭示出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从而使这篇文章更具底蕴和特色。写作训练根据提示,以“风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支完全相同的钢笔……风波爸爸出差去北京,回来给我买了一支名贵的英雄牌钢笔,我爱不释手,每天写完作业的闲暇,总是忍不住拿在手里把玩。有一天,我准备写作业,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的钢笔了。我心如火燎,把抽斗翻了个底朝天,把书本和作业扔满了一地,可仍然找不到。我的同桌满脸同情地说:“多好的一支笔啊!”我狠狠地瞪他一眼,吓得她连忙吐了吐舌头。丢钢笔的这两天,我一直失魂落魄,甚至上课都不知道老师讲些什么。【悬念】这天下自习课,同桌神秘地对我说:“我发现咱们班的小兰有一支跟你一模一样的钢笔,她家里这么穷,父母都是卖烧饼的,怎么买得起那么名贵的钢笔 ”【巧合】我一听这话,腾地站起来,冲向了小兰,看见她正埋头写作业,手里果然拿着跟我一模一样的钢笔。我一把夺过来,大叫道:“你从哪里弄来的钢笔?”小兰诧异地抬起头,不满地望着我:“干什么呀?吓我一跳!”我见她做了贼还如此平静,气不打一处来,高叫:“我的钢笔丢了,今天发现就在你手里!”小兰听我这么说,一把夺回钢笔,气冲冲地奔出了教室。我望着她的背影,既尴尬,又愤怒,还有几丝隐隐的不安。【误会】【悬念】放学回到家里,我跟父母“原原本本”地讲了小兰偷走我的钢笔的事情。爸爸瞪大眼睛问:“小兰是不是姓李 是不是家住南郊?他的父母是不是卖烧饼的 ”我惊讶地问:“对呀,你怎么知道?“爸爸懊恼地狠狠地一拳捶在大腿上:“那支钢笔是我送给她的!”母亲和我吃惊地看着他,齐声问:“怎么回事 ”【悬念】爸爸仍然很生气地道:“有一次我在她家烧饼铺吃早饭,把装有几万元现金的皮包忘在了铺子里,小兰父母发现了皮包,连忙关了店门,根据皮包上面的单位名字,跑到我的单位门口,等了几个小时,看见了我下楼,急急忙忙交给了我!我拿出几百块钱酾谢他们,他们死活不肯接受。我又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尽力帮助他们,他们也是一口回绝。后来,我在店铺里见到了小兰,知道她也在读高中,就经常买些文具之类的东西送给她。这次到北京,我买了两支相同的钢笔!唉!我怎么能想得到,她偏偏跟你同班呢?”【意外】我听了爸爸的话,追悔莫及。爸爸停了片刻,站起身对我说:“女儿,咱们一起找人家道歉去!”我噙着泪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你让女儿自己去做吧!”跟我轻松学作文系列专题高阶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