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问学:【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导学:【自主探究】
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写出)
2.课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庄园。(写出)
3.中古西欧王权的发展过程(划书)
4.城市自治获得的方式(写出)
5.拜占庭帝国的由来(写出)
互学:【合作探究】
探究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 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材料二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2)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 社会性质
纽带
统治方式
相同点
材料三:庄园内部有:审判法庭、耕地、公共牧场,教堂……
——《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四:(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世界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探究二:中古西欧社会之变
材料五: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根据材料分析西欧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探究三:分析俄罗斯为何能迅速崛起?
材料六:这部(拜占庭)史诗在古代罗斯文学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罗斯人的生活和语言无论是在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方面都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七: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俄罗斯迅速崛起的原因。
习学:【巩固练习】
1.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A.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建领主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D.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2.“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府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君主专制制度 ③庄园制 ④幕府统治 ⑤农奴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4.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
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 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 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2世纪,以教学和写作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开始在西欧大量出现,人们对接受教育的认同、对追求艺术的愿望以及继承古典文化的热情不断升高。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这一时期被重视,文学艺术得以长足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兴起和发展 B.基督教会垄断教育
C.王权的不断强化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7.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8.有学者指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既要遵循“祖宗之法”,又要受基督教“神意”的影响,因此国王没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在法兰克王国,各种习惯与观念体现出的是一种“神意+公平+正义”的普遍法则,而这个普遍含义就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的服从。这表明,法兰克王国
A.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B.在治理上蕴含法治色彩
C.王权受到封臣约束 D.君主与臣民存在契约关系
9.中古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广大的市场和更便利的经济活动空间,往往以金钱或军队支持国王强化王权:城市的工商业活动,又有助于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累。由此可知,城市的兴起
A.削弱了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思想控制 B.推动了城市自治和大学教育的发展
C.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D.摧毁了封建庄园农奴制的经济基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