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时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新授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简述民法的含义及作用。 能阐述民事法律关系内容及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关系。 能阐述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重 点 能阐述民事法律关系内容;阐述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自主读学】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教材P2-6,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民事法律关系。 1.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2.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1)民法调整的关系: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法律关系。 (2)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请你说说民法典有哪些编次? 参考答案:民法典共7编,分别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3.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主体 、客体、内容。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请归纳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 18 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②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请说明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 参考答案:所有权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权益。 ③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1)民法中的道德理念,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2)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知识点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请回答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以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目的: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节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3.民法基本原则。 (1)内涵: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2)内容: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任务二:结合知识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想一想:1.自然人都要依法承担民事义务吗 提示: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要承担民事义务。 想一想: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评一评:3.有人认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仍属于有效行为。请你评析该观点。 提示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的作用,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无效行为,没有法律效力。【课中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阐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李三与朋友晚上在某广场附近烧烤摊吃烧烤时,无故被未满11周岁的吴华及另外几人殴打,自己被刀划伤面部,经送医院抢救治疗7天后伤愈出院。李三出院后经司法鉴定为轻伤。因被告吴华的侵权行为导致原告受到损害,原告李三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思考: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吴华自己能承担完全民事行为吗 参考答案: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李三、吴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李三的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李三享有获取赔偿的权利和吴华承担赔偿的义务。吴华未满11周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侵权行为给李三造成的损失应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材料2: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项法律要求。《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材料中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的行为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小林的父母得知失主愿意以500元酬谢归还遗失物的人,遂认为应当收取500元。这种想法从法律的层面来看是正当的,因为民法典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小林在归还遗失物时,失主要按照约定给付500元。小林父母的观点是有法律依据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3)小林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这个想法不正确。拾得人归还遗失物时,可以要求失主履行其承诺、支付报酬。失主主动支付报酬,拾得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这涉及拾得人如何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依法行使权利与拾金不味的道德要求并不矛盾,道德要求与法律规定在本案中是紧密结合的。 【核心知识小结】 1.全面理解民事法律关系。 2.阐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阐释法制与德治相统一,明确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探究点二:阐明民法的基本原则。 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近日,北京朝阳区雅宝路附近有商家贴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告示。对此,该商家店员称,之所以张贴这份告示是因为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不想中国同行进入店铺造成“走款”。 讨论:案例中商家“禁止中国人入内”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参考答案: 民法典确立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该商家仅仅是因为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不愿意中国同行进入店铺造成“走款”就贴出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歧视色彩的告示,违背了平等原则,这是在赤裸裸地挑战社会自然形成的公序良俗。 材料2: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 思考: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我国没有姓“北”的,也没有复姓“北燕”的,所以这样起名不符合“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起名字首先你要决定姓什么,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民法典》又增加了可以去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比如,起名字可以姓奶奶的姓氏或者姓姥姥的姓氏,这都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如果是你亲生父母以外的抚养人把你抚养大的,还可以选取实际抚养人的姓氏。 【核心知识小结】 全面理解民法基本原则。(见同步PPT)2第一课时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新授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简述民法的含义及作用。 能阐述民事法律关系内容及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关系。 能阐述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重 点 能阐述民事法律关系内容;阐述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自主读学】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教材P2-6,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民事法律关系。 1.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要结合 ,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2.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1)民法调整的关系:调整 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 关系和 关系。 (2)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请你说说民法典有哪些编次? 3.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 、 、 。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 。 a.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 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 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请归纳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 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 生活来源的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 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 周岁的未成年人 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②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请说明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 ③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 的,也是相互 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和 相结合。 (1)民法中的道德理念,强化规则意识、倡导 、维护公序良俗。 (2)民法强调 、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知识点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请回答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民法规定基本原则的目的: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 、履行 ,调节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3.民法基本原则。 (1)内涵: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2)内容: 、自愿、公平、 、守法和 、绿色等基本原则。 任务二:结合知识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想一想:1.自然人都要依法承担民事义务吗 想一想: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评一评:3.有人认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仍属于有效行为。请你评析该观点。【课中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阐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李三与朋友晚上在某广场附近烧烤摊吃烧烤时,无故被未满11周岁的吴华及另外几人殴打,自己被刀划伤面部,经送医院抢救治疗7天后伤愈出院。李三出院后经司法鉴定为轻伤。因被告吴华的侵权行为导致原告受到损害,原告李三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思考: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吴华自己能承担完全民事行为吗 材料2: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探究点二:阐明民法的基本原则。 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近日,北京朝阳区雅宝路附近有商家贴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告示。对此,该商家店员称,之所以张贴这份告示是因为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不想中国同行进入店铺造成“走款”。 讨论:案例中商家“禁止中国人入内”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材料2: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 思考: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新授课 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