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单元整体分析 课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单元整体分析 课件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课 我参与 我奉献(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明白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道德修养:认识到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要互相支持、帮助 法治观念:明白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 健全人格:认识到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让小小善举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责任意识:培养公共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社区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公益事业 难点:认识到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培养奉献爱心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
四、评价任务 1.链接生活,感悟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努力。 评价量表1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星等能结合自身经验,列举为建设美好社区所做的努力列举4个及以上得3星; 列举1-3个得2星; 能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说明得2星。( )分析案例,理解社区成员要互相支持、帮助认真阅读,积极分析得1星; 能准确概括得4星; 概括不够全面得3星。( )
2.讨论明晰,学会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 评价量表2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星等能通过课堂讨论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积极参与讨论得1星; 能够说出1点得1星; 能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得2星。( )
3.课时学习评价 第一课时学习评价项目自评互评他评能通过多种实践探究活动,了解如何帮助别人,传播正能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导入新课 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哪里? 社区?村庄?城市? 教师引领:无论身处北国雪域,还是江南水乡;无论居住在山区、平原,还是海岛、边疆;无论生长在繁华的都市、温馨的小镇,还是淳朴的乡村,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 通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生活在哪里,引出社区的话题。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讲授新课 环节一:服务社区 1.社区知多少——什么是社区? 教师引领: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社会知多少——社区的类型 (1)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2)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城镇社区: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 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 3.辨一辨:某小区制订的《邻里公约》 ■ 见面主动微笑问好,邻里有事主动相助。 ■ 停车时车头朝外,车轮不压线。 ■ 清晨和夜晚,降低室内音量,室外集体■ 活动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 ■ 预防阳台滴水、坠物,使用牵引带遛狗,■ 自行清理宠物粪便。 ■ 遇到装修要提前通知,照顾邻居感受。 有的居民不认可《邻里公约》,还有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领: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4.谈感受: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和感受 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看到整洁的社区,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陪老人聊天,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教师引领: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讨论交流:同学们,你是否参与过社区建设的活 动呢?和身边的家人分享一下当时的感 受吧!如果没有,说说你可以参与哪些 社区建设的事情呢? 教师引领:在社区生活中,社区成员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 与发展,还要关注他人,服务社区的建设。因为只有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为社区贡献力量,才能建立良好的 社区,使每位贡献力量的社区成员最终受益。 环节二:参与公益 1.名人故事: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的收入十分高,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活却相当贫寒。他的钱用到哪里了 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周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余财都拿来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并将这一千多亩良田无偿捐出来,成立了一个“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族人﹐同时也会周济附近其他穷人。“范氏义庄”堪称古代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从范仲淹创立开始,存在了八百余年。 教师引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被称为公益行为。 2.公益活动我知道 含义: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 内容: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3.说一说:有人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你是如何理解的 ? 4.知识链接:志愿者 志愿者是指不为获取任何物质 报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 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或 个人的活动的人。 教师引领:参与公益活动,做志愿者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都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大军中来。如: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与保护环境行动。 5.辨一辨:有人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参加公益活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觉得呢? 教师引领: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 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中的浓浓大爱。 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 6.阅读角:读一读书《慈善要用心衡量》这篇文章,走进田家炳爷爷。想一想田家炳爷爷是谁?他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从田家炳爷爷身上,我们获得了什么启发? 7.发起“日行一善”活动,期末评出班级“爱心小天使”。 环节一:通过活动:社区知多少,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社区,为以下问题的探究,作好铺垫 通过组织学生研读社区的类型,使学生了解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辨一辨”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更明晰参与社区活动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道为建设美丽社会的具体做法。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范仲淹的事迹材料,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通过组织学生“说一说”和知识链接活动,使学生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志愿者,拓展知识视野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阅读角”阅读活动和“日行一善”活动,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一: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学生对于问题的了解情况,并作出及时的引导。完成评价量表1。 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认真程度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准确性,及时作出评价。 环节二: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程度。 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同时完成评价量表2. 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过程中的表情变化及回答的答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课堂总结 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提出号召,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回顾课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家人、朋友宣传“公益的力量”。 通过作业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夯实知识。 教师及时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给出对应评价。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大概念设计主题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主题为《公共生活靠大家》,聚焦公共生活主体。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法治教育”中“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认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做一个现代文明人不仅要靠规则约束自己,还需要用道德良知要求自己”为依据,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设计主题为“积极参与,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单元内容、学段学科关联 公共秩序需要我们共建共享,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以儿童立场对本单元进行再度开发与整体设计。单元内容一览表公共生活靠大家课题栏目目的与要求4.我们的公共生活认识公共生活维护公共利益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探究公共秩序认识公共标志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有序生活6.我参与 我奉献友善相助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本单元链接家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家庭意识。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关联性较强,具体联系如下图。
三、设计单元教学情境 第二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懂得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谐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参与,重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认识公共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共生活,知道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和公开性, 认识到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要注意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的公共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本课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关系,知道如何参与公共生活,让学生知道要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负责。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抓住公共生活这一关键词,展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辨析等方式,明确个人行为对公共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共享的思想,知道只有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二课。本课设置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步,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构建有序的公共生活,既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第二部分“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构建有序的生活,不仅需要公民个人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群策群力,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制的保障。本课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良好的有序的公共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对展现人们的文明习惯,彰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祖国的国家的文明进程有何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时也要遵循“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情境讨论、选择方案、阅读法条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彼此关爱、相互帮助,意识到在帮助他人要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自觉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了解国家和社会在制度、设施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本课内容为“友善相待”。表1《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活动主题与实践任务主题学习目标课前探究任务课中实践任务课后拓展任务我们的公共生活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我们身边的公共生活有哪些公共生活需要道德与法律的保障增强公共意识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公共生活有什么意义公共生活需要什么来维护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我参与 我奉献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何树立平等友善等公共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四、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能了解些公共生活设施及规则,但对于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如何参与公共生活以及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和法制意识还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进步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的意义,并能联系自身经历,理解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明白要依法依规维护公共利益。
五、单元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1.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遵守社会公德。2.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从而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3.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自觉树立公共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六、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第二单元学习评价项目自评互评他评能通过多种实践探究活动,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能通过述说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
初中
小学
高中
七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八上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二上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三下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五下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内容总览
单元学习内容
01
单元教学情境
02
教学目标
03
新知导入
04
新知讲解
05
06
目录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07
单元学习内容
单元内容一览表 公共生活靠大家 课题 栏目 目的与要求
4.我们的公共生活 认识公共生活维护公共利益 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探究公共秩序认识公共标志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有序生活 6.我参与 我奉献 友善相助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 单元教学情境
《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活动主题与实践任务 主题 学习目标 课前探究任务 课中实践任务 课后拓展任务
我们的公共生活 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我们身边的公共生活有哪些 公共生活需要道德与法律的保障 增强公共意识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懂得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公共生活有什么意义 公共生活需要什么来维护 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参与 我奉献 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 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如何树立平等友善等公共意识 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政治认同:明白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道德修养:认识到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要互相支持、帮助
法治观念:明白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
健全人格:认识到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让小小善举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责任意识:培养公共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学习目标
城市
我们生活在哪里?
村庄
社区
新知导入
无论身处北国雪域,还是江南水乡;无论居住在山区、平原,还是海岛、边疆;无论生长在繁华的都市、温馨的小镇,还是淳朴的乡村,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
新知导入
社区知多少——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一 服务社区
社区知多少——社区的类型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新知讲解
社区知多少——社区的类型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新知讲解
社区知多少——社区的类型
城镇社区
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
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
新知讲解
某小区制订的《邻里公约》
■ 见面主动微笑问好,邻里有事主动相助。
■ 停车时车头朝外,车轮不压线。
■ 清晨和夜晚,降低室内音量,室外集体■ 活动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
■ 预防阳台滴水、坠物,使用牵引带遛狗,■ 自行清理宠物粪便。
■ 遇到装修要提前通知,照顾邻居感受。
新知讲解
有的居民不认可《邻里公约》,还有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新知讲解
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新知讲解
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和感受
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看到整洁的社区,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陪老人聊天,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新知讲解
社区生活我能做: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知讲解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
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社区成员在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上的相互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服务社区我有责
新知讲解
同学们,你是否参与过社区建设的活 动呢?和身边的家人分享一下当时的感 受吧!如果没有,说说你可以参与哪些 社区建设的事情呢?
新知讲解
服务社区
在社区生活中,社区成员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 与发展,还要关注他人,服务社区的建设。因为只有社 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为社区贡献力量,才能建立良好的 社区,使每位贡献力量的社区成员最终受益。
新知讲解
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互相支持、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加美好。
新知讲解
 
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成员们在生活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有品质,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的活动中来。
新知讲解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的收入十分高,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活却相当贫寒。他的钱用到哪里了 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周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余财都拿来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并将这一千多亩良田无偿捐出来,成立了一个“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族人﹐同时也会周济附近其他穷人。“范氏义庄”堪称古代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从范仲淹创立开始,存在了八百余年。
目标导学二 参与公益
新知讲解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这种行为被称为公益行为
新知讲解
含义
内容
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
公益活动我知道
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新知讲解
有人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你是如何理解的 ?
新知讲解
志愿者
志愿者是指不为获取任何物质 报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 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或 个人的活动的人。
新知讲解
参与公益活动,做志愿者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都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大军中来。如: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与保护环境行动。
新知讲解
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 能量的事业。参与公益事业能为身 处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为抵御 突发灾害汇聚帮扶力量 。
参与公益
新知讲解
辨一辨:有人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参加公益活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觉得呢?
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
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中的浓浓大爱。
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
新知讲解
读一读书《慈善要用心衡量》这篇文章,走进田家炳爷爷。想一想田家炳爷爷是谁?他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从田家炳爷爷身上,我们获得了什么启发?
阅读角
新知讲解
发起“日行一善”活动,期末评出班级“爱心小天使”。
新知讲解
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课堂总结
我参与
我奉献
服务社区
参与公益
板书设计
请同学们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家人、朋友宣传“公益的力量”。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