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鲜明的粤派特色走向“国家队”——评2015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以鲜明的粤派特色走向“国家队”——评2015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题

资源简介

以鲜明的粤派特色走向“国家队”
——评2015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题
毛 经 文
2015年广东文综历史试题具有鲜明的粤派特色:主干主打天下、主题主宰试题,立论立足史料、立意立于养育。在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开始触及和追求“素养立意”,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新方向,在“平稳、平实、平和”的低调与自信中走向“国家队”。
1.主干主打天下
2015年广东高考历史题继续坚持“依纲不靠本(纲是指考试大纲,本是指教材课本)、主干主打天下”,高考只考历史主干知识已从过去的自发走向了自觉、自在走向了自为、情绪走向了理智、偶然走向了必然。
今年的历史试题共有十四道,每道题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如12题的文字与书法的发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13题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4题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15题的国民革命。16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源头。17题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18题的希腊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19题殖民掠夺的不利影响。20题的《大抗议书》 、《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21题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22题的苏俄的经济政策。23题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38题第1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人文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发展、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发展、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文明交汇等。第2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儒家学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体、重农抑商政策、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海禁、闭关锁国等。第3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加速覆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思想、革命派孙黄、革命思潮、民主共和思想、断发易服、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改变、近代教育发展、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加紧瓜分中国、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位、尊孔复古、复辟帝制、孙中山掀起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历史主流、新文化运动兴起、婚姻自主等。
39题第1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全球范围的海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缺陷暴露、工人运动兴起、西欧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等。第2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加强干预经济、第三产业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体系化与制度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走向僵化、赫鲁晓夫改革、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194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美国1969互联网核能技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格局、美国独霸资本主义、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造成战争危险与平衡并存等。第3问涉及的主干知识先后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面乱拨反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恢复三大民主制度、恢复双百方针、1977恢复高考、1983教育“三个面向”方针、邓小平理论的指导、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发展与欧非美以及临国的友好关系等。
今年高考,继续青徕“主干知识”有四个方面启示:一是高考命题所依托的“主干知识”的既不是学生手中拥有的哪个版本的教材,也不是他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它只能是每年官方文件“钦定”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即28个一级知识点和90个二级知识点。二是教科书本身的多版本化决定了教科书在命题专家眼里只是众多“文本”之一,已不再是唯一的“蓝本”或高考命题的“法定文化”;任何一种教材都无法成为高考命题的“范本”。三是四大版本教材共同表述的显性或隐性的史实、史学观点、史学方法等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点。四是四大版本都没有出现过的,又是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史实材料、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更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重头戏”。
2.主题主宰试题
主题是试题命制的灵魂与主线,是设计试题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主干知识中的主题式命题可分为单元主题、模块主题、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等.2015年高考历史题仍然是主题主宰了全部试题,其中的学科主题式命题独占鳌头,具体体现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归类、综合和多元视角上。
第1,主题视角下主干知识的归类与综合。即从现成的主干知识中归纳出主题;或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按照某个主题重新梳理,进行再组合,以赋予这些主题新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如第12题是汉字书法主题,第13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题,第14题是小农经济主题,第15题是时空观念主题,第16题是新中国农村经济主题,第17题是新中国外交历程主题,第18题是罗马法制主题,第19题是新航路影响主题,第20题是外国宪法主题,第21题是文学流派主题,第22题是苏联经济制度主题,第23题是经济全球化主题,第38题是中外教育主题,第39题是现代化史观主题。今年的这些主题大多都是以显性或隐性方式介入,借史鉴今,传递正能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2,多重史观下对主干知识的多元视角。宏观分析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了历史高考试题中,新史学观为命题专家和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同一历史阶段或同一历史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史学观进行多维度诠释。多重史学观的共存交融或转换,这不仅打开了考生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了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还让2015年试题的亮点和精彩点在不同史观的多元解读与转换中诞生了。如第13题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普遍加强的主流观点下,也有主张加强相权牵制皇权的特例。第14题男耕女织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主要形式,男织或女耕也是小农经济的特殊现象。第38题综合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第39题集中运用和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当然,不同的史学史观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重点解释的历史对象,一种史学史观可能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可以得出最合理的诠释,但放在另一历史阶段或另一件历史事件就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今年的试题就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客观要求,选用了比较恰当的史学观进行解读,或者用几种不同的史学观从多角度来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一历史事件,基本做到了“量体裁衣”。
3.立论立足史料。
2015年的广东历史题,继续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2题依据史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13题依据史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14题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突出的特征,但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男织女耕亦可。15题史料是用毛泽东连续三个“请看事实”,“广东共产”、“勾联俄国丧权辱国”、“广州政府”等,并以此来判断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6题史料“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成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17题史料是表格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然导致“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18题史料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19题史料是借助学者的观点“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来评述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20题通过史料“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 充分肯定了《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21题通过史料“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来对应认识浪漫主义。23题通过:“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文学性的史料评述来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协定》熟悉和运用能力。38题通过古今中外“课程变化”的史料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重要性。39题通过中外研究“现代化史观”的变化来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全卷14道题,除22题外,其余试题均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史料。每题的立论均立足于史料,综而述之,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材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全卷总共字数不到二千一百字,其中选择题一千二百多字,非选择题八百多字,是广东省自主命题以来阅读量最少的一年。二是史料来源丰富多彩,既有占主体地位的史籍文献,也有专家学者文学家的评价与观点、小说等非正统史料。不过,相较往年来说,今年的正宗史料几乎一统天下,体现了命题人员追求史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三是大小史料基本源自“名门正派”,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真”是高考试题史料的“生命底线”,史料因真实而崇高。四是本次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不但真实可靠,而且鲜活感人、生动典型,具有穿透力。五是史料叙述的语言也客观、理性、准确、到位,既没有因命题人的个人好恶或试题需要作神话般的夸大描述;也没有一贬到底走极端化道路。六是表格材料在今年继续“痴心不改”。自2010年以来的六年高考,除2012年没有用表格材料外,五年共用表格材料10段,最多是2013年用了3段,2015年表格材料又用了两段。进一步发挥了表格材料简单明了、清晰度高的优势,完全没有诗书画印刷不清晰之忧;而且通俗易懂,有效克服了“文言”与“西式语言”的阅读障碍或晦涩难懂,考生不会因为看不懂材料而无从下笔,更能保障高考的公平性。这也是高考试题在另一个层面的人文养育与人文关怀。
4.立意立于养育
养育学生人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同样,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历史试题,除了完成选拔任务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让高考试题内容与考试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再教育的过程。因此,素养立意将会是未来高考试题的灵魂与最高追求。即每一道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中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于素养育人;让考生在考试中即使做不出来或做错了也能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导引和养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不能单纯为考能力而能力,因为能力有大小强弱之分,考生可以通过做试题的对错区分开来,而一个人的品德、素养和情商并不完全与能力大小成正比,能力强的素养不一定就比能力弱的高,情商与素养是任何人都可以追求的极致。如果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既能立意高远,又能让灵魂跟上应试的步伐,同步到达理想的地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考试升学,缺乏价值引领的选择,任何机会都有可能变成陷阱与危害。毕竟希特勒的阴魂仍在人类上空盘旋,仍在寻找新的代理人。
恰恰就是这一点,今年广东历史题已开始启动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向,立意立足于养育学生人生。即由全国普遍流行的“知识奠基、能力立意”开始走向更为全面和核心的“知识奠基、素养立意、能力分层”的追求。这也是今年高考试题最为靓丽动人的地方。
(1)素养立意端倪于试题内容。在2015年试题内容中,素养立意已露“尖尖角”。既有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所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也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既有基于学科内容的时空与实证,发展与多元,宽容与理解,阐释与评判,妥协与认同等关键内核,也有基于试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结构。
如选择题第15题,从毛泽东的主张入题,通过国民革命时期来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其立意就是告诉考生: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与地理条件下发生。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养育正确的时空观念,即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处理事情时,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因素,建构起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因果关系;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意义。
又如选择题第12、13、14、16、17、21、23题,非选择题第39题,他们都是典型的历史实证题,强调论从史出,证由史来。考生通过做这些题,享受了三方面的养育:一是论证过程注重逻辑推理。二是论证过程必须严密,结论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史实基础上的,只有史料史实真实了,结论才可靠。三是形成自觉的实证意识。学会如何搜集、选择和使用各种信息;养成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的习惯。不仅要善于搜集信息,还要善于判明它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形成较高水平的实证意识,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叙述和情感态度。
再如选择题第19、20、22题,非选择题第38题都是立足于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多元的,其意就是告知学生:未来的人生和所处的社会,与我们学过历史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机关联,多样性、复杂性、具体性、特殊性、内外联系、纵横联系、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等都是不可改变的常态。考生要学会从整体上关注、把握和解释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普遍联系,绝不能用单一的、独立的、分散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不但要“学会宽容与理解,客观阐释与评判,善于妥协与认同”;还要将历史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考察与阐释,设身处地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观苛求于古人,形成包容、尊重、开放、认同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2)素养立意已显露于试题外形。2015年的历史题从外在形式上也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与对考生的理解。如命题着床于热点、问答数目减少、科学设计答题空间等。
第1,非选择题设问持续减少。大家都知道,非选择题设问越少,考查的综合和能力要求就越高。2010年新高考模式以来,广东两道非选择题由最多时的8问减少到了6问,个中的小问也由2010年的12问减少到了今年的9问,克服了过去那种设问“婆婆妈妈”的琐碎毛病,让考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让考生的答案更有针对性,更能展现自己的能力。
第2,答题空间稳中微变。稳定、恰当、合适的答题留白也是命题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对考生应试的养育与人文关怀。今年整个文综答题空间是两大张四个版面,其中第一大张内容有考生基本信息和选择题涂填答案,剩余的双版面被命题者设计成28行政治学科答题空间,其中第36题两问15行,第37题三问13行。第二大张答题卡A面是历史学科主观题的答题空间,共有24行;其中38题共11行,第1问2行,第2问3行,第3问6行;第39题共13问,第1问4行,第2问5行,第3问4行。B面全部给了地理学科主观题,共17行,其中第40题五问8行,41题五问9行。从三科答题空间的设计上来看,基本延续了去年的做法与追求。由于政治、历史学科前两年的答题空间都是同等的24行;而今年有一点小变化,政治学科增加了4行,达到28行;历史学科依然稳定在24行。如此一来,今年考生考历史学科所要答写字数略少于政治学科,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三科时间分配时稍有偏重与减少,政治学科答写非选择题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答写非选择题时间相对要压缩一些,考试中学生一定要依据这个变化调整应考策略。学生在答写历史时要尽可能让自己由多写得分的“机关枪手”转向为枪神“狙击手”,枪枪中靶,颗颗十环,不写无关或模糊语言,追求答题的精准化。从考后反馈的情况来看,答题空间在稳定中的微变,没有对考生造成心理冲走,或产生不适感,没有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第3,试题着床于考生比较熟悉的热点现实问题,消除了考生陌生感或恐惧感。2015年高考广东历史题以长效热点为核心,通过时政热点巧妙介入,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三是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四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前两点主要是基于长效热点,后两点主要是基于时政热点。今年高考涉及的长效热点主要有历史上的民本和民生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和平发展问题、和谐社会问题、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崛起问题、中外历史上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问题、经济危机与全球化问题、近代化(现代化)问题、区域经济建设问题、制度创新问题、社会改革问题、民主共和问题、理性爱国问题、生态文明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时政热点主要有周年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周年事件如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提出55周年(16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5周年(17题)、布雷顿森林体体系建立70周年(23题)、新文化运动100周年(38题)、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等;社会热点问题如“课程设置题”与高考模式改革等,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与选择题15题和17题的备选项等等。
第4,选择题答案字母设置有人文关怀。
年份/题号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2
A
C
D
B
C
B
13
C
D
C
C
B
C
14
D
A
A
D
D
A
15
C
B
D
B
A
B
16
B
A
D
A
B
D
17
D
C
B
B
A
B
18
D
A
C
C
C
C
19
C
B
A
A
D
A
20
A
B
D
C
C
D
21
C
D
A
B
B
A
22
D
D
C
A
D
C
23
B
A
B
D
A
D
统计出现频率
2A2B4C4D
4A3B2C3D
3A2B3C4D
3A4B3C2D
3A3B3C3D
3A3B3C3D
统计上述答案字母出现频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是没有那一年那一个字母答案超过了四个。二是规律性很强:2010年是2A2B4C4D,即2244模式。2011年是4A3B2C3D,即2334模式。2012年是3A2B3C4D,也是233 4模式。2013年,是3A4B3C2D,还是2334模式。2014年是3A3B3C3D,各三个模式。2015年是3A3B3C3D,还是各三个模式。以上答案模式,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你不能不接受哦!个中机缘巧合,不言而喻。
总之,今年的高考试题既是一套了解高校需求,又能理解考生难处,还能分担考生忧愁,体现人文关怀,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和导向性的成熟试题。当然,试题也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微整形”,如学术味太浓、史观考察过重、个别选择题备选项与材料之间欠缺严密的逻辑、覆盖面不广等;在准确把握公平性中不要完全回避广东本土但又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地方史,不要忽视了身边的美丽风景。最后让粤人不舍的是,一个刚刚成熟的别致小美女就这样以自己鲜明的粤派特色被“国家队”征召了。
作者简介:毛经文 男 1963年 汉族 湖南衡阳人 现在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工作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通联:广东省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 13712551898 m19631224@163.com 52312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