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

资源简介

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
误区 对策
(一)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除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如:
[例8](福建文综卷第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如:
[例9](江苏历史卷第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如:
[例10](全国文综卷Ⅱ第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例11](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楼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旧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如:
[例12](四川文综卷第22题)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例13](四川文综卷第16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如:
[例14](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6.洞察题目反映的史学范式。随着我国历史研究的不断深人,新的史学观念不断涌现,运用史学范式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成为重要手段。这些史学范式主要有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近(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等。洞察题目中的史学范式的运用,对于解题至关重要。如:
[例15](重庆文综卷第18题)《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例16](四川文综卷第23题)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
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
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二)几种典型的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第Ⅰ类:限制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紧扣限制性条件。限制性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如:
[例17](山东文综卷第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2.挖掘隐含的条件。限制性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如:
[例18](全国文综卷II第21题)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3.重点关注程度词。题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如:
[例19](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4.运用阶段性特征。限制性选择题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的必要措施。如:
[例20](山东文综卷第15题)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第Ⅱ类:最佳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程度比较法。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示的四个选项从程度上进行比较,按程度排列出四个选项的频率、大小、高低、长短、重要性等,找出最佳答案。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如:
[例21](江苏历史卷第16题)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2.题眼突破法。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某些方面的要求的,突破了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如:
[例22](天津文综卷历史第2题)《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史实排除法。史实排除法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史实),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来。如:
[例23](上海历史卷第17题)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人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4.假想推论法。假想推论法就是先假设某一备选项的结论是正确或错误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如:
[例24](广东文综卷第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第Ⅲ类: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重点确立比较项。比较型选择题要求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的或符合题意的选项来。有的题目是从单一的知识点出发去比较,而有的题目则是从全面的角度去比较。因此,确立比较项,是辨别其正误的首要条件。如:
[例25](江苏历史卷第19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 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把握比较的侧重点。有的题目只要求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其中一方面的内容,此内容就决定了题目的正确答案的得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侧重点。如:
[例26](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明确比较的时空范围限制。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与之相联系的比较型题目,也不可避免地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设计陷阱。如:
[例27](上海历史卷第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第Ⅳ类: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运用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如:
[例28](四川文综卷第14题)历史学家陈寅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人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首尾两端确定法。这一解题方法主要用于排序选择题的解答,是先确定两端的序号再确定中间的序号排列的筛选法。如:
[例29](上海历史卷第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人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3、注意组合方式。一般的组合型选择题,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会有意确定一个甚至两个序号代表错误的内容。这样,利用这一组合方式确定不符合题意的序号数量,对解题至关重要。如:
[例30](浙江文综卷第21题)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数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逐一落实法。有的组合型选择题无法从两端或组合方式去判断,这就要求对每一个序号所示内容进行透析判断,最终摈弃错误的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31](天津文综卷历史第5题)下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1851年伦敦水晶宫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V类: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关注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往往隐含在所示材料的几个关键性词语中。抓住这些关键性词语,就找到了正确进入题境的途径。这些关键性词语具有提示性,体现着题目与正确选项之间的必然联系。如:
[例32](重庆文综卷第15题)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 (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2.联系材料之外的有效信息。为了使试题完整,命题者在选定材料后,还要给以适当的补充。这样,这些补充就成了材料之外且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有效信息,它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指向,缩小了分析的范围。因此,必须紧扣这些信息,将其用在分析和解题中。如:

【例33】(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9题)下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3.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名人或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点。这对于解答材料型选择题非常重要。如:
[例34](四川文综卷第21题)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4.留意材料所显示的时空范围。一般的材料型选择题,时间和空间范围是通过材料所携带的信息显示出来的。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如:
[例35](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
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第Ⅵ类:变换叙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运用价段特征排除迷惑性叙述,去伪存真。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其变通手法通常是用与题目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不相符合的史实来迷惑考生。同学们如果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就能够明晰所变通的选项的叙述所存在的缺陷,从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结论来。如:
[例36](江苏历史卷第18题)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运用史实对照法逐一分析选项,多角度推导结论。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思维形式单一,或者是眼界较为狭隘,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判断。其如果运用史实从多角度推导结论,就能够有效地避免这样的失误。如:
[例37](山东文综卷第12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3.运用逐项比较法分析各项,存优汰劣。这一方法比较适合程度(最佳)选择题。其做法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题中的选项逐一比较,排出程度的顺序,存优汰劣,找到正确答案。如:
[例38](全国文综卷Ⅱ第15题)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选择题备考建议:
(1)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完整阅读
【经典例题】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2)设问为否定式:标记设问关键词
(3)相似题: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应该一喜即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断。
(4)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