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蜀道难》 课时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参考书及课下注释,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教学 设想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余光中在《寻李白》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感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的飘逸和诗才,让同行拜服,倾倒了无数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蜀道难》。 任务一:知人论世 活动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的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 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色彩瑰丽。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等,代表作有《离骚》《蜀道难》等。 活动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活动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活动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蜀道难》是南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以此为题的诗作也大抵是写蜀地山川之险,现存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诸作均为五言诗,也相对较短,读起来似乎并不觉其险;而李白之作则以七言为主(其实也只占一半左右的篇幅),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一言杂出并用,甚至融入了辞赋、古文的句法,句式的参差错落、节奏的变化不拘让人读来仿佛行进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加之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饰的笔法、反复的渲染,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也将自己纵横排奡(ào,矫健,形容文笔刚强有力。)的诗风、奔放不羁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二:诵读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读音。(第一遍,读准字音) 任务二:文本研究 活动1:疏通文本,梳理脉络 第一段解析: 诗歌开头便不同凡响。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噫吁嚱”是蜀地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呜呼噫嘻”这样的感叹(见《后赤壁赋》)。“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国语》高诱注“危,高险也”,即兼有高大、险峻二义。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险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横亘在面前,真可谓“开门见山”。接下来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对蜀道难行的一个总括。这一总括并不抽象,而是借助了一个颇为形象可感的比较——“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难(在修辞上称为“强喻”)。这句话在全诗之中凡三见,反复强化、渲染,也成为全诗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句之一。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远古时代,回溯蜀国古老而光怪陆离的传说,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为险峻的蜀道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蜀地与秦地多少年来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仅有“鸟道”可通,直至“五丁开山”(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开凿蜀道的一种间接反映)才出现“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局面。这几句看似写蜀道的来历,但突出的仍是蜀山的险峻与蜀道开凿的艰辛。随后描写现如今的蜀道。“上有”句写山势高峻,高得连太阳都无法逾越,不得不掉头回转;“下有”句写谷深水急,江河至此再难浩荡,只得撞击岩石,改变方向,曲折行进。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蜀山仿佛是一堵高墙矗立于天地之间。“黄鹤”“猿猱”二句则用侧面烘托之法,振翅高飞的黄鹤、善于攀缘的猿猱都难以逾越,何况是人呢 “青泥”句起,才从人类的攀登感受写蜀道之难。“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写出山路之盘曲,“扪参历井”道出山势之高峻,“仰胁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一种徒唤奈何的情态。 段意概括: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解析: 接下来,诗人才透露出送别之意。原来诗人此前极力渲染的“蜀道难”,其实是出于对入蜀友人的关切。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提,再度渲染“蜀道难”。而这次的角度又有所不同。“但见”“又闻”四句,“见”“闻”互文见义,古木悲鸟,夜月子规,鸣声凄切,空谷响绝,一种悲凉愁苦乃至于阴森恐怖的气氛油然而生,有此见闻,如何不让人胆寒肠断。至此,诗人又情不自禁地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追加了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道出了一种“谈蜀道色变”之感。继而再次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在作了“其险也若此”的小结之后,又顺势向友人发出急切的叩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较之前面的“问君西游何时还”的殷切询问,这里是叹大于问,情感在反复渲染“蜀道难”之后愈加强烈。 段意概括:蜀道之险。 第三段解析: 以下再换角度,从社会人事写蜀道之险。蜀道之难,不仅在于高山绝壁、险道急流这些自然因素,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那“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一旦发生叛乱,便会如豺狼、猛虎、长蛇一样难以应付、躲避,而“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更把这种凶险描述得令人不寒而栗。有如此众多不安定的因素,锦官城的生活再快乐又如何 还是“不如归去”吧。末了,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以“侧身西望长咨嗟”收束,与诗歌开头“噫吁喊”的嗟叹遥相呼应,又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段意概括:蜀中战祸之烈。 附名家点评: 任务三:问题探究 思考1: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3:第一段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辟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人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使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 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善飞的黄鹤和善攀援的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思考4:第二段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出来的? 特点:突出了蜀道的险(二叹蜀道之险)。 诗句:(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思考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诗人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思考6: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妙处。 ①夸张手法: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②动静结合:(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 ③远近结合:(远)“去天不盈尺”的山峰;(近)“倒挂枯松”。 ④拟人:“争”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 ⑤视听结合:(视觉)山之高峻、壁之险绝;(听觉)水之湍急咆哮,令人胆战心惊。 思考7: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8: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9:诗歌极写剑阁险要,是否有言外之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一语双关,既写蜀道猛兽,又影射恃险作乱的政治凶煞,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任务四:艺术特色鉴赏 思考1:“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附名家点评: 这首诗有三个特点:结构句式上的新颖,风格上的奇特和遣词造意的惊心动魄。与李白的许多诗歌相似,作者对乐府古题作了创新的改革,他冲破了通篇五言的格局,采用长短句式,错落有致,使诗歌的关节显得十分灵活。他又以一唱三叹的方法来渲染主题,不仅有语调的重复,更多的是意义的重复和情绪上的重复,使得诗从首句起即达到高潮,而结尾处仍维持着高潮,并在中间时时掀起一些波澜,不断刺激这个高潮的兴奋点,维持着,不让它低落下去。构思和艺术处理都显得那么新颖,同时,又是那么和谐与完整。 本诗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运用奇幻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黄鹤愁飞、猿猱愁援、行人抚膺长叹……),纵横驰骋,跨越高山,穿过深谷,使诗歌产生了恢宏壮阔的气势。 (3)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难于上青天、四万八千岁……),强烈地表达了诗人面对险峻蜀道所发出的由衷赞叹。 (4)运用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的主观抒情,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任务五:主旨探究 思考1: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蜀道难》约作于唐玄宗开元(713—741)末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时。唐天宝中殷播编《河岳英灵集》选入此诗,赞扬这首作品“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自此之后,不少人开始探讨诗的本事和寓意,历来的说法大致有四种: 一、罪严武说。杜甫晚年与房绾同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为人暴虐,李白作诗劝他二人早日离蜀。 二、讽玄宗说。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李白认为蜀地不宜久居,作诗讽谏。 三、刺章仇兼琼说。章仇兼琼开元、天宝之际为剑南节度使,不受中央节制,故李白作诗以讽。 四、纯属歌咏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近年前三种看法基本上已被否定,可参看拙著《李白集校注》。目前尚有人认为是送友人入蜀之作,或是嗟叹仕途的坎坷。但是,这两种看法也缺乏根据。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李白初入长安之时,对于人生艰难的感触不致如此痛切;更何况,如果是感叹人生不易,那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无疑就是一种出世、退避的态度了,这与李白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是不合的。对比同一时期的《行路难》,他对人生艰难的认识不过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远不及他笔下的蜀道险恶;而最终的态度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而非消极的、悲观的、退避的。即便诗中真有这样的情感,也不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还有人据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等语,将其断为送友人入蜀之作,与其集子中的《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也有可能,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送别对象,诗中那位“西游”之“君”或许只是虚拟出来的抒情对象。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本书的主旨为: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今天,我们读完了《蜀道难》,不禁我们会思考:读《蜀道难》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生活有时候挺难的!有求学之路艰难、有求职之路艰难、有事业之路难、有婚姻之路难等,这一切多么像李白诗中描述的境界!李白当年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走过这段路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面对人间万难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 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多么千难万险,不管脚下的奋斗之路有多少天灾人祸,既然迈开了脚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完它。虽然有时很悲苦,有时很恐怖,有时很惊险,有时很崎岖,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骂它甚至诅咒它,却永远不能放弃它、背离它、逃避它。今日的“漂族”不是正经历着“蜀道难”的困境、发挥着《蜀道难》的精神、克服着“蜀道难”的恐惧、走着李白那条泛指的《蜀道难》之路吗?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