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刘和珍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时代背景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时代背景刘和珍烈士遗像刘和珍烈士遗体杨德群烈士遗像上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有二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下联: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历几番枪声震耳弹雨淋头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朽不垂永时代背景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解题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文本:批注:纪念缘由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一)2、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四)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七)“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文本:批注: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许广平纪念缘由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写了刘和珍?三、四、五部分第一二部分、六七部分又讲述了什么内容呢?整体思路整体思路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总结文章思路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人物分析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品读刘和珍“据说最快乐的日子是学生时代,我可不同意。我相信世界上不会有快乐的日子,学生时代也是够苦恼的。譬如自从我入校以来,我们北京女师大便常常处在纷扰中,我很怕回忆大学过去的生活。现在我校比过去安定一些了,我正准备安下心来学习,但据说新任教育部长马君武将策划在教育界制造麻烦,那么象现在这样的平静环境便就不能保持了。所以,我在大学的社会生活是不宁静的,我的功课也很受影响。我记得有次上英语课,老师问我一些问题,但我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我迫切希望我们学校的社会生活能有所改善。”——刘和珍君在1926年3月16 日写的日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文章写了与刘和珍君相关的哪些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这些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形象?完成以下表格。品读刘和珍事情 概括 形象才知道……请愿的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品读刘和珍文本:事情 概括 形象完成表格:品读刘和珍徒手请愿、牺牲敢于担当责任意识单纯、不怕牺牲、爱国精神虑及母校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坚定不畏强权嫉恶如仇黯然欣然毅然不屈文章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品读刘和珍品读刘和珍鲁迅先生在描写刘和珍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人物形象概括品读刘和珍刘和珍君是一位品性善良、谦和,坚定地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单纯中裹挟着不怕牺牲的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给刘和珍君拟写颁奖词毅然、愤然、黯然、欣然,四个然是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它们忠实明证了刘和珍君那沸腾的追求真理的无畏心,反抗强权的勇敢心,敢于担当的责任心,为国为民的爱国心。她就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品读刘和珍给刘和珍君拟写颁奖词品读刘和珍求学时,艰难的环境阻止不了你追求进步的脚步;斗争时,强权的政治遏制不住你嫉恶如仇的性情;请愿时,冰冷的子弹穿不透你沉勇爱国的胸膛;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你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主题探究第三部分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倘能如此,也就够了。”文本:批注: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死地》)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空谈》)“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空谈》)补充拓展:主题探究第三部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主题探究第三部分 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主题探究课文主旨: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主题探究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名家点评:主题探究语言品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文本:批注: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掩盖真相 推卸责任 混淆视听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无言以对。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语言品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文本:批注: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语言品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文本:批注: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语言品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文本:批注:“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语言品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文本:批注:“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 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语言品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文本:批注: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语言品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文本:批注:“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 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鲁迅先生是深沉的,我们要看到《记念刘和珍君》中的 “同声一哭”既有对刘和珍这样的好青年的流血牺牲的悲哀,也有对我们国家当时的黑暗专制的悲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智者,鲁迅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痛定思痛”。学了本文,你觉得国难当头得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学后叩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