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四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阐述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2.能阐述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3.能阐述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
重 点 学习重点:阐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避免犯逻辑错误。
【课前·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10-13,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 2.内容公式: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或“ ”。 (2)思考:同一律是不是指概念和判断是不变的?为什么?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 2.内容公式: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观点辨析】黑格尔说:“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亡。”从逻辑思维的要求角度,这一观点是否违反矛盾律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 2.内容公式: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 。 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矛盾律与同一律的关系: (1)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 。 (2)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任务二:预习小测。 1.“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 2.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 都跟谁打架了?”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 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 ”这位父亲违反了 的要求( ) A.差异律 B.排中律 C.同一律 D.综合律 3.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4.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就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否定的断定。下列各项断定自相矛盾的是( ) A.在张经理发言后,老陈说:“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张经理的意见。” B.小李在一次辩论会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方老师在介绍生物的分类时说:“眼虫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 D.小陈在介绍南极洲动物情况时说:“南极海岸地带,鸟类的种类虽少,但鸟却很多。”
【课中·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阐述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老师:“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学生:“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思考1:老师问题中的“结果”与学生回答中的“结果”是同一概念吗?学生的思维合乎逻辑吗?为什么? 思考2:以下的句子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违反, 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②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③领导讲话:“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④“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 材料2: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的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不少国家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都会发展为心脏死亡。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人们对死亡标准的不同定义,是不是违背“同一律”?
探究点二:能阐述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1: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可见其有何逻辑错误? 思考2: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违反, 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⑤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探究目标三:能阐述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性喜剧《威尼斯商人》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生活在贝尔蒙特城的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家境殷实,才华横溢,有不少人慕名来求婚。不过,鲍西亚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过一个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不然的话,鲍西亚就无法得到遗产的继承权。 父亲准备了一个金匣子、一个银匣子,还有一个铅匣子,其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 ①金匣子上面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 ②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 ——“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为真。” 思考1:肖像在那个匣中?你是怎么判断的? 思考2:以下论断有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违反, 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 ②今天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 ③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④ ⑤
2第四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阐述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2.能阐述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3.能阐述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懂得如何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
重 点 学习重点:阐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避免犯逻辑错误。
【课前·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10-13,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思考:同一律是不是指概念和判断是不变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是,因为同一律反对的是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同一关系在同一时间、地点下的确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观点辨析】黑格尔说:“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亡。”从逻辑思维的要求角度,这一观点是否违反矛盾律 参考答案:①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黑格尔的观点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矛盾律与同一律的关系: (1)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2)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任务二:预习小测。 1.“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D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 2.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 都跟谁打架了?”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 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 ”这位父亲违反了 的要求( C ) A.差异律 B.排中律 C.同一律 D.综合律 3.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乙的回答( C )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4.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就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否定的断定。下列各项断定自相矛盾的是( A ) A.在张经理发言后,老陈说:“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张经理的意见。” B.小李在一次辩论会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方老师在介绍生物的分类时说:“眼虫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 D.小陈在介绍南极洲动物情况时说:“南极海岸地带,鸟类的种类虽少,但鸟却很多。”
【课中·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阐述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老师:“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学生:“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思考1:老师问题中的“结果”与学生回答中的“结果”是同一概念吗?学生的思维合乎逻辑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老师的问题中的“结果”是指“苹果还剩下几个”的意思,属于简单的数量关系;孩子的回答的“结果”是转移到与哥哥的平常生活逻辑上。两人的“结果”不是(选填“是”“不是”)同一概念。 学生的思维不合逻辑。孩子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 思考2:以下的句子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①②③违反,④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 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②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③领导讲话:“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④“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 材料2: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的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不少国家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都会发展为心脏死亡。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人们对死亡标准的不同定义,是不是违背“同一律”? 参考答案:不违背。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相同的认知条件下,对死亡的定义是同一的、确定的。 【核心知识小结】 正确理解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见同步教学PPT)
探究点二:能阐述矛盾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1: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可见其有何逻辑错误? 参考答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相互矛盾,他对两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或判断同真(选填”同真“同假”),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思考2: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①④⑤违反,②③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⑤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核心知识小结】 正确理解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见同步教学PPT)
探究目标三:能阐述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性喜剧《威尼斯商人》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生活在贝尔蒙特城的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家境殷实,才华横溢,有不少人慕名来求婚。不过,鲍西亚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过一个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不然的话,鲍西亚就无法得到遗产的继承权。 父亲准备了一个金匣子、一个银匣子,还有一个铅匣子,其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 ①金匣子上面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 ②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 ——“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为真。” 思考1:肖像在那个匣中?你是怎么判断的? 参考答案:肖像在铅匣中。 (1)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为论断①和②互相矛盾,所以,必有一真。 (2)那么论断③就是假的,因此肖像就在铅匣中。 思考2:以下论断有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③⑤违反,②④没有违反。(填序号) ①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 ②今天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 ③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④ ⑤ 【核心知识小结】 正确理解思维的排中律要求。(见同步教学PPT)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