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五课时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简述感性具体的含义及其局限性。 2.能阐述思维抽象的含义,阐明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3.能阐述思维具体的含义,阐明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方法。
重 点 阐释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88-91,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1.说说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请区别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完成下列填空。 (1)区别: ①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感性(选填“感性”“理性”)认识。 ②思维抽象: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它属于理性(选填“感性”“理性”)认识。 ③思维具体: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它属于理性(选填“感性”“理性”)认识。 (2)联系: 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②抽象和具体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感性具体需要上升到思维抽象,思维抽象要发展到思维具体? 参考答案:(1)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4.说说下列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是什么? (1)马克思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选择的上升起点是“商品”; (2)马克思揭示国家的本质,选择的上升起点是“阶级”; 任务二:结合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1.完成下列判断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局部的认识,它仅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 X)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X)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X) (4)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 X) (5)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个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 X ) 2.单选题。 (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思维发展阶段意义上看,其中的“热闹”与“门道”分别是指( B ) A.思维抽象与感性具体 B.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或思维具体 C.规律与本质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2)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B.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 C.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 D.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 (3)“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表明( D ) 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B.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C.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4)“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在于( D ) A.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B.思维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C.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D.思维抽象能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进行概括或规定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任务一:阅读材料,认识感性具体。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1)你对所在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 你对所在学校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2)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参考答案:(1)我们对学校的初次印象首先就是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是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具体的认识对象。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2)现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学校的一切了解得更深了,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深切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校纪,更能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开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开始认识和把握一个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我们的认识就向前发展,这是运用思维抽象能够把握到的。 任务二:阅读材料,思考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在伽利略时代,伽利略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他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伽利略用落体定律(vt2=2gh)来表述其思维抽象结果。伽利略在设定的真空状态下的实验得出结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①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 感性具体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思维抽象是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②伽利略把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经历了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四个环节。请在以下的填空中选填这四环节以及其在思维抽象中相应的地位。 A “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这是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B “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这是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C “用落体定律(vt2=2gh)来表述其思维抽象结果”。这是简略化,是思维抽象表述结果的环节。 D “设定的真空状态”,这是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核心知识小结】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见同步教学PPT)
探究点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任务:阅读材料,认识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原理。 材料1: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 试从认识深化过程的维度,说说“庖丁解牛”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庖丁初学解牛时,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是一个感性具体的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而且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个阶段,庖丁已经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认识再次走向深化。 材料2:刘旭海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回到家后,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养殖松鼠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 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思维具体的内容的 参考答案:(1)刘旭海从在树林中觉得松鼠可爱到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体现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觉得可爱”属感性具体;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属于对松鼠某些方面的本质的把握,应属于思维抽象的认识。 (2)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到办松鼠养殖场属于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补充理论知识,对松鼠有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从而在整体上具体地把握了松鼠的本质和生长规律,达到了思维具体。养殖场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的发展就是思维具体的最好证明。 【核心知识小结】 阐述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原理。(见同步教学PPT)
【学习总结】(请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时间:5-8分钟) 要求:了解本课时的结构和每个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 做到两点:第一,围绕概念“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展开,第二,详略得当,重点内容一定展示多层次。
2第四课时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简述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2.能阐述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3.能阐述坚持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重 点 阐述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坚持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85-87,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1.请简述述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含义。 2.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请完成下列填空。 (1)对立性:肯定方面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 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2)统一性: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 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 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 ”。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扬弃与辩证否定有何联系? 4.说说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何本质区别? 5.如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 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 。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 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 的肯定与保留。 任务二:结合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1.在把辩证否定的观点用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 A.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B.全部肯定 C.肯定中有否定 D.全部否定. 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 ) A.正确,是辩证的思维方法 B.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现 C.错误,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D.正确,肯定与否定是不同质的事物 3.漫画《抛弃一切与赞扬一切是一对大笨蛋》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抛弃一切与赞扬一切是一对大笨蛋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把握个性,指导共性 C.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D.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 4.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学书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一个( ) A.循环往复的过程 B.曲折迂回的过程 C.螺旋变化的过程 D.辩证否定的过程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阐明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任务一:请根据教材中辩证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新一代手机对前一代手机的肯定和保留,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合理因素照搬到新一代手机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一代手机之中。这体现了 。 ②新一代手机对前一代手机的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保留了合理的因素。这体现了 。 任务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贫穷和腐败,中国被西方国家多次殖民和侵略。因此,中国人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很多人对几十年来的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有些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落后是因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而汉字是顽固的传统文化的“元凶”,应该废除汉字;这一结论在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围绕汉字的废留,人们激烈交锋,出现以下几种观点:①全面废除,代之于拼音化或拉丁文化;②完全肯定,全盘继承;③保留,但要加以简化。 思考(1)以上几种观点各体现了什么思维方式? 用以上①和②的思维方式对待汉字会带来什么危害? 用以上③的思维方式对待汉字有何好处?
探究点二:阐述坚持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古为今用。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应该批判地吸收,洋为中用。 请用辩证否定观来分析上述观点。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