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统计整理 课件(共34张PPT)- 《统计学原理》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统计整理 课件(共34张PPT)- 《统计学原理》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CHAPTER
03
第3章
统计整理
本章主要阐述了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统计分组的作用和分组方法;统计汇总的组织与技术;手工汇总与计算机汇总技术。
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统计工作经过统计调查之后,所获取的统计资料主要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比较分散、零碎,很不系统,仅仅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深刻地说明事物的本质,难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和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把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从而得出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资料,为统计分析做好准备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整理的结果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决定着统计资料的科学价值,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统计资料按来源不同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由于搜集次级资料比搜集原始资料快捷方便且节省费用,因此,人们有时只需对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就可以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所以,统计资料整理不仅包括对原始资料的整理,也包括对次级资料的整理,这里主要讲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统计整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事物个性的研究认识事物的共性,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统计整理工作中应该首先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基本的、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统计整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包括:
(一)
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整理方案
(三)
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二)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四)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2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所研究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某一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总体的这些组成部分称为“组”。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更加相同,不同组的单位性质更加相异。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特点决定的。统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一方面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标志上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结合在同一性质的总体中;另一方面,又在其他一些标志上具有彼此相异的性质,从而又可以被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分。例如,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中,我们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四个组。每一组内各企业的生产规模相近,组与组之间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差异较大。
只有将统计总体进行科学的分组,才能对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统计研究工作的成效。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作用

(一)区分现象质的差别
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区分现象质的差别。统计分组的过程就是区别事物性质的过程。例如,我国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最新发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作用

(二)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统计总体经过分组后,被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计算各个组成部分的总量在总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析和研究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结构和比例关系,从而认识现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例如,1978—2015年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见表3-1。
表3-1 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利用统计分组分析和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例如,某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见表3-2。
表3-2 某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标志,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志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标志选择不当,分组结果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因此,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是科学分组的前提,也是统计资料整理的关键。正确选择分组标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1
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进行分组。
2
选择分组标志时,要考虑现象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
3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方法

(二)按品质标志或按数量标志分组
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按品质标志
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01
02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界限,如企业按固定资产价值分组、人口按年龄分组、工人按技术等级分组等。
按数量标志
分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分组的方法

(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按照选择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可以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多层次分组。
1.简单分组
2.复合分组
3
第三节 
次数分布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次数分布的概念

次数分布是指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个标志分组后,所形成的总体单位数在各组之间的分布。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叫作次数或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作比重、比率或频率。次数分布实质上是反映统计总体中所有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状态和分布特征的一个数列,因此也可以称为次数分布数列,简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例如,人口按性别分组后形成的人口数在各组分布情况的数列;学生按年龄分组后形成的学生人数在各组分布情况的数列等,都是次数分布数列。
次数分布数列主要由各组名称(或各组变量值)与各组单位数(次数,也称频数)两部分构成。有时也可以把比重列入分布数列中。次数分布数列的形式很简单,但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统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次数分布数列直观地表明了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构成、平均水平及变动规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次数分布的概念

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次数分布数列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叫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见表3-3);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叫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见表3-4)。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种类

(一)单项变量数列
单项变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后,用一个变量值代表一个组形成的数列(也称单值数列)(见表3-5)。
单项变量数列一般在变量值不多,且变量值的变动范围不大、变量呈离散型的条件下采用。如表3-5中工人的日产量最高是30件,最低是25件,最大相差数仅5件,且变量值只有6个,因而可以采用单项变量数列来反映。
表3-2 某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编制组距变量数列时,常常使用像“××以上”或“××以下”这样不确定组限的组,称为开口组(见表3-6)。
开口组的组中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缺下限的最小组的组中值=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
缺上限的最大组的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的组距÷2
表3-6 某地区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统计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组距变量数列根据各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在等距数列中,各组的组距均相等;而在异距数列中,各组的组距并不都相等。编制组距变量数列时,采用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现象的特点来决定。等距数列能清楚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而异距数列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异。例如,人口按年龄分组编制的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见表3-7和表3-8。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表3-7
某地区
人口年龄构成
(一)
表3-8
某地区
人口年龄构成
(二)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种类

(二)组距变量数列
绘制次数分布曲线图,一般先绘制直方图。直方图是以横轴表示各组的组限,纵轴表示次数,依据各组组距的宽度与次数的高度来绘制的。例如,依表3-4的资料绘制的直方图如图3-1中的虚线所示。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相邻条形的顶边中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折线,再把折线两端与横轴上直方图两侧延伸的假想组中点相连,就形成了次数分布曲线(折线)图(如图3-1中的实线所示)。
图3-1 
某地区商业企业
销售收入次数分布曲线图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编制

在我们编制变量数列时,首先要根据变量的类型和变量值的多少来确定是编制单项变量数列还是组距变量数列。如果是离散型的变量,则既可以编制单项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组距变量数列(组限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一般是变量值不多,变动幅度较小,总体单位数也比较少时编制单项变量数列,而总体中变量值较多,且变动幅度较大时宜编制组距变量数列;如果是连续型的变量,则只能编制组距变量数列(组限必须重叠,否则会丢失数据)。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编制

单项变量数列的编制比较简单,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01
03
02
步骤
(二)将变量分为若干组,一个变量一组,重复的只取一个
(一)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三)按变量值的大小顺序排列,列出每组变量出现的频数(或频率),编制出单项变量数列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编制

组距变量数列的编制一般采用如下几个步骤:
A
B
C
(一)
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二)
确定组数(k)和组距(i)
(三)
确定组限和组限的表示方法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3-1]根据下面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某单位30名职工的月基本工资额(单位:元)资料为:
2 120.00 1 680.00 2 200.00 1 820.00 2 180.00 1 820.00
2 220.00 2 140.00 1 980.00 1 880.00 2 380.00 1 740.00
2 360.00 1 940.00 2 060.00 2 120.00 1 700.00 2 120.00
2 020.00 2 100.00 1 920.00 2 100.00 2 140.00 2 420.00
2 100.00 1 900.00 2 120.00 2 560.00 2 220.00 2 020.00
(1)将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
(2)确定组数和组距。
(3)编制变量数列。
(4)编制累计次数(频数)分布数列与累计频率分布。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一)钟形分布
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如果次数分配并不是完全对称,则称为非对称分布或偏态分布,通常有左偏态和右偏态两种;如果次数分配是完全对称,则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实际生活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分布,许多现象(如商品市场价格、农作物平均产量、零件公差等)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偏态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图示如图3-2所示。
图3-2 
钟形分布图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二)U形分布
U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大,中间小”,即接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接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如图3-3所示)。人口死亡率、每日天空中云量的百分比等现象的分布都呈U形分布。
图3-3 
U形分布图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三)J形分布
J形分布有正、反J形两种类型。正J形分布是次数随着变量值的增大而增多,反J形分布是次数随着变量值的增大而减少(如图3-4所示)。投资额按利润率大小分布,一般呈正J形分布;人口总体按年龄大小分布,一般呈反J形分布。
图3-4 
正、反
J形分布图
4
第四节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审核及技术与现代化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

统计汇总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组织形式,以保证统计汇总的顺利进行。
02
01
03
(一)逐级汇总
集中汇总是把全部调查资料集中在一个机关或者最高统计机关进行一次汇总。
逐级汇总是指自下而上一级一级地汇总本地区、本系统或本单位的调查资料。
(三)综合汇总
综合汇总是将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结合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对于各地区和各级都需要的基本资料实行逐级汇总,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加工的资料或者本系统的全面资料则实行集中汇总。
(二)集中汇总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汇总的审核

统计汇总的审核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两个环节。汇总前的审核是把握统计汇总质量的关键,审核的主要内容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汇总后的审核是检查汇总工作的质量,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汇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汇总的技术与现代化

(一)手工汇总法
手工汇总法也称手工整理法,它是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其整理速度慢、时效性差,也比较容易出现差错,仅在资料较少条件下采用。
1.划记法
A
2.过录法
B
3.折叠法
C
4.卡片法
D
划记法就是按照事先分好的组用点线符号(如用“正”或“ ”等字)划记、计算各组的单位数和合计总数。
过录法就是将调查资料先过录到事先设计好的整理表上,并计算出各种合计数,然后再将其结果填入正式的统计汇总表中。
折叠法就是将所有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项目和数值折在边上,一张接一张地叠在一起进行汇总计算。
卡片法就是将每个总体单位需要汇总的项目和数值摘录到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然后根据卡片进行分组和汇总计算。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统计汇总的技术与现代化

(二)机械汇总法
机械汇总法也称机械整理法,它是利用机器设备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对于大量的统计资料,靠手工的办法难以迅速、准确、及时地加以处理。
1.明确所要编制的程序的目的,即确定程序要完成些什么功能。
2.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就是要掌握准备使用的工具软件。
3.进行可行性分析。
4.根据汇总方案画出程序框图。
5.进行代码设计,就是对事物进行编码,如把汉字信息数字化。
6.编写程序。
7.程序调试及运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