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 课标内容
-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 课标分析
- 理清古代各大帝国发展的时间脉络、演进过程的显著特点与区域影响,运用文明史观对教学内容整合:在纵向上,解读帝国自身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明历史;在横向上,分析不同文明之间从分散、孤立到联系、交往的历史趋势。
二、教材分析
1. 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专题的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大帝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帝国的产生实质上是早期文明进一步扩展与交往的结果,故而上承《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另一方面,西欧封建社会的到来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的,因而也为开启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做了一定的铺垫。既有贯穿远古与中古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2. 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与希腊文明获得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第二目意在凸显在文明扩展下的文明区相互连接并最终推动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第三目则更多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对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诸如思想、文化和技术。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各大帝国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民族融合范式为灵魂,对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2.1、古代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
早期古代文明扩张的动力:农耕文明的内在发展需要
文明类型 农耕文明 希腊(海洋)文明
因素/条件 ①社会分工较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复杂完备(可能性),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②农业发展,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强烈的扩张欲望与需求(必要性) ①古希腊人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②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经济需求; ③城邦制的缺陷: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④政治斗争: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失败的斗争集团在本城邦难立足外迁) ⑤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地域 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及附近农耕区域 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
扩展方式 武力扩张 移民方式(或殖民)
扩展区域(表现) ①古埃及: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③亚述帝国:统一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一度征服埃及,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200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扩展特点 以自身领土为基础,呈面状扩展 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点状分布
影响 带来杀伐与灾难;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①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灾难;②加强了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③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发展;④促进希腊城邦和文明的发展传播;⑤客观上有利于马其顿帝国的崛起。
2.2、古代世界的帝国
世界帝国 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崛起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末 公元前1世纪1—2世纪
征服与扩 张 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在灭亡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在征服意大利之后,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主要统治措施 ①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政权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②地方实行行省制(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发行官方货币;④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 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②地方实行行省制;③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④推广希腊文化 ①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但保留元老院;②在帝国征服地区实行行省制;③注重法律的颁布和推进,法律制度更加完善;④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统治特点 继承地方特色;君主专制王权至上; 君权神授;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波斯人的统治管理。 继承旧帝国制度;君权神授;君主专制;马其顿和希腊人统治;注重希腊文化 君主制度,但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注重法律统治,法律健全; 后期注重用宗教统治,政教合一
共同 本质上是奴隶制帝国;君主专制;地方行省制度;缺乏理性的治国思想;建立在军事征伐扩张之上;地跨亚欧非辽阔;民族众多、成分复杂;
走向衰亡 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 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扩张影响 扩张给被征服者带来深重灾难;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促进古代世界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3、古代文明的交流
总趋势 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表现 技术传播 西亚农耕技术 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
西亚冶铁技术 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使人类逐渐进入铁器时代
艺术的碰撞 神话 西亚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雕刻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字母文字推广 流行的原因 字母文字具有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与读音的优点
起源与推广 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向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多种字母
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推广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秦汉王朝和罗马的交流 民间经贸文化 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官方遣使 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
罗马商人 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主要方式 思想、技术、文化传播;经贸和文化交流;遣使往来
三、学情分析
1.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2. 学生情况
- 通过上学期中国史的学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去学习这一课。
-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 在本课中用了较大篇幅展现文明交往的历史过程,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明确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两种。理解东西方主要文明区从孤立分散到联系、交往对于推动世界帝国形成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 结合地图,能够说出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表现(包括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希腊文明),用自己的话对农耕文明的优势与上述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历史解释。
2. 根据史料,识记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包括君权神授、行省制、官税系与波斯人为官),增强时空观念。
3. 在把握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大致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军事东征对希腊文化东扩的本质意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战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4. 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理解奴隶制性质,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 联系书本,运用图表罗列古代世界各地区(尤其是罗马帝国与秦汉)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重要表现,认识人类文明由分散孤立向联系、交往的必然趋势,树立全球史观。
五、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
- 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对希腊文化东扩的影响。
- 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与奴隶制性质。
2. 难点
- 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
- 理解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对希腊文化东扩的影响。
- 理解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与奴隶制性质。
六、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分布和扩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 通过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讲解农耕文明的优势和文明扩展的表现。
- 利用史料和图片,讲述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结合地图和史料,讲解亚历山大军事东征的过程和影响。
-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讲述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和奴隶制性质。
- 引导学生联系书本,讨论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交流情况。
3. 课堂总结
-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亚历山大军事东征的影响、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以及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交流情况。
4. 布置作业
- 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交流的信息,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