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前 言前 言本书依托于现行统编版教材, 贯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出的 “1+X 阅读”的教学理念。 他说: “所谓 1+X 的办法, 即讲一篇课文, 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 让学生自己读。” 这一方法对于古代诗文阅读尤其重要。 本书正是以统编教材古代诗文篇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依据, 通过扩展学生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的方式, 落实九年级阶段古诗文的学习目标, 在编写体例上体现九年级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特点。 一、 体例新颖本书在体例结构上, 设计了 “随课同步练” 和 “课外拓展练” 两个部分, 两个部分既相互联系, 又自成系统, 功能明确。 随课同步练本部分分为 “温故” “新练” “必备知识积累卡” “小结” 四个栏目, 体现了温故、 知新、迁移与形成认知能力的学习过程。温故———课内篇目相关重点知识的复习和课内知识点补充;新练———通过精选的课外古诗文篇目的练习, 具体落实对九年级阶段每一篇古代诗文知识点、 能力点的巩固学习;必备知识积累卡———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小结———既是对课文及拓展阅读篇目内容上的整合, 也是对该部分古诗文词语的一个系统总结, 包括答题方法上的总结等。 课外拓展练每周安排一次 “周周练”, 整个学年安排 40 次练习。“拓展练” 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选文, 从两个维度体现与教材的联系: 一是主题维度,选取的文本主题与教材古诗文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基本一致; 二是体裁维度, 选取的文本类型与教材的古诗文类型基本一致。 二、 选文经典“随课同步练” 和 “课外拓展练” 的选文都体现了经典性这一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1 面: 一是从文本主题上贯穿 “立德树人” 这一基本目标, 如 “家国天下” “修身治学” “勤学苦读” 等主题, 这也是近年来中考命题选材的基本依据和热门素材; 二是从知识点上, 体现出与教材中相关篇目重点词语的典型义项的联系。 这些选文既体现了思想性、 知识性, 同时兼顾了趣味性、 故事性, 涉及面广。 三、 题型新颖本书在借鉴全国各地中考古诗文考查题型的基础上, 通过对古诗文学习过程、 规律及未来考试发展趋势的研究, 设计了多种创新的题型: 如 “随课同步练” 部分, 选取重点词语列出 《古代汉语词典》 中的典型义项, 让学生选取符合句意的义项, 这既体现了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归纳, 又体现了对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古诗文的指导; 再如对于文意的归纳就设计了多种提问的方式及角度,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 四、 知识系统积累文言词汇是初中阶段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书系统整理了九年级阶段所有课内篇目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同时对近十年全国各地中考 1100 套试题中的 650 篇古诗文阅读篇目考查的文言词语进行大数据分析, 选取其中最易考的近百个文言词语进行归纳整理, 并分解到 “课外拓展练” 的每一组练习后面, 构成文言词语积累与训练的知识系统, 九年级阶段文言词语积累表的研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成果。 五、 题新量大首先, 本书按照新课程、 新中考的要求拟制训练题, 既注重必备知识的积累, 又注重关键能力的提高; 既注重题目的新颖性, 又体现题型的丰富性, 同时还突出了 “量” 的积累———整个学年课外诗歌不少于 20 首, 课外文言文不少于 50 篇 (段)。 其次在突出文言词语积累的同时, 加强了文言翻译, 强调了动手、 过手, 在不同的学段对文言翻译体现了不同的要求。 最后, 题目还突出了对文意的整体理解和思维拓展, 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本书能有效解决九年级阶段学生课外古诗文阅读量少质次的问题,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依托教材, 与教材同步并有所拓展,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体例新颖, 体现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具有创新性。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