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讲义)-《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6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讲义)-《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的定义、区别、联系。
2.熟悉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颜色。
3.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滴定分析法又称容量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即滴定液,也称标准溶液,从滴定管中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直到所加的滴定液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用滴定液的浓度和体积求得被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滴定分析法由于操作简便(所用仪器主要有滴定管、锥形瓶)、测定快速、应用范围广,分析结果准确度高,一般情况下相对误差在0.2%以下,常用于常量组分的分析。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术语:
1.滴定:将标准溶液从滴定管滴到待测溶液中的过程。
2.滴定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并不是知道浓度就是标准溶液,关键是准确。
例如:0.1mol/L的HCl溶液,只能叫近似浓度。准确浓度一般为四位有效数字,比如0.1000mol/L的NaOH溶液。
3.化学计量点:滴加的标准溶液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示的计量关系时,等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这一点是理论上应该停止滴定的点。
4.指示剂:能在计量点附近发生颜色改变的试剂。
指示剂 变色范围 颜色 pKHIn 用量 (滴/50ml)
pH 酸式色 碱式色
甲基橙 3.1~4.4 红 黄 3.45 1~2
酚酞 8.0~10.0 无 红 9.1 1~3
5.滴定终点:许多滴定反应在到达计量点时没有任何现象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常要加入指示剂,借助其颜色变化,作为滴定反应到达计量点而终止滴定的标志。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的而停止滴定的点称为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时实际上停止操作的那一点,是实际测量值。
6.终点误差:由于指示剂并不完全在计量点时变色,所以滴定终点和计量点之间存在误差,该误差称为滴定误差,又称终点误差、滴定终点误差,用TE表示。
例如0.1000mol/L的NaOH滴定20.00ml、0.1000mol/L的HCl溶液,当消耗NaOH的体积为20.00ml时,反应达到计量点,此时pH=7。如果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则甲基橙的第一个变色点即滴定终点,pH约为4。两者之间的差值即为终点误差。PS:虽然看起来滴定终点和计量点之间的差值有点大,但是相对误差不大,详细计算见酸碱滴定。
滴定分析中,终点误差是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减小终点误差,首先应选择合适的指示剂,使指示剂尽量在接近计量点时变色,同时指示剂的用量也不能太多。其次还要控制好滴定速度,一般是先快后慢,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滴甚至要半滴半滴地进行滴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