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③深碧,潆回④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⑤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⑥浣花居在焉耳……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⑦。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⑧,磬折⑨喧溢,迫暮促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删改)【注】①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②琅玕:似珠玉的美石。③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④溁(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⑤委:江河下游。这里是流聚的意思。⑥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⑦霁(jì):天放晴。⑧冠盖稠浊: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稠浊,指繁多而混乱。⑨磬折:弯腰如磬之形。形容十分恭敬。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迫暮促归 (4)是日清晨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B.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C.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D.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出城欲雨, 顷之霁。4.【甲】【乙】语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7.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8.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9.【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魏学洢《核舟记》)(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具答之 具:详细 B.寻病终 寻:不久C.石青糁之 糁:用颜料等涂上 D.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两膝相比者 B.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名为鹏C.箬篷覆之/马之千里者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才不知道有过汉朝,不管有没有魏晋。B.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才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C.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D.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不管有没有魏晋。(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情感真挚,主旨明确。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核舟雕刻者的赞美。B.两文的文体相同,线索明确。甲文以渔人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叙事,乙文按中、头、尾的顺序来介绍核舟。C.两文善用写作手法。甲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乙文的细节描写将核舟刻画得细致真切、形象逼真。D.两文都具有现实意义。甲文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家园,乙文引导人们对古代手工制造者表达崇高的敬意。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桃花源记陶渊明【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 闻之,欣然规往 ②麻枲之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中轩敞者为舱/为坻,为屿,为嵁,为岩C.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D.寻病终/寻向所志1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13.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14.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哂:微笑。(1)请解释下列画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②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③便要还家 要:④处处志之 志: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两文在叙事时都运用了描写方法,如【甲】文“ ”一词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人初见渔人时的神态;【乙】文中“ ”字描写了唐太宗听完大臣意见后的动作。(4)【乙】文中“数年之后”的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异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韩绩,字兴齐,广陵人也。绩少好文学,以潜退①为操,布衣蔬食,不交当世。司徒王导闻其名,辟以为掾②,不就。咸康末,会稽内史孔愉上疏荐之,诏以安车③束帛④征之,称老病不起。卒于家。(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注释】①潜退:隐退;隐居。②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统称。③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④束帛:将布帛捆为一束,作为聘问、馈赠的礼品。15.下列对文段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指快乐的样子,展现了桃花源人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B.“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邀请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好客。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诏以安车束帛征之”中的“征”是征召的意思,表现了朝廷对韩绩的赏识。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7.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寻而不得”?18.甲文段的作者陶渊明和乙文段中的韩绩各具有怎样的理想?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便要还家( ) (2)咸来问讯(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具答之 能以径寸之木B.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C.问今是何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村中闻有此人 操蛇之神闻之21.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若 公 等 尽 力 使 百 姓 乂 安 此 乃 朕 之 甲 兵 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23.阅读上面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1)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2)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米。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③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释】①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②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③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绳子记事。2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仿佛若有光( ) (2)无论魏晋(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虽有舟舆( )25.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虽有甲兵,无所陈之。2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都描绘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甲】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乙】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理想国里的居民生活富足、安乐、幸福。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片段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姝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选自《归去来兮辞》【片段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的意思是到各 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中有“子在陈日:‘归钦归欤’”的话,表示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2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未果,寻捐终B.求之靡途 深愧平生之志C.彭泽去家百里 停数日。辞去D.不足为外人道也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3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选文《归去来兮辞》中得出,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等因素。B.选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和谐自然、安宁祥和的桃花源景观,塑造了一群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淳朴自然的村民形象。C.选文《归去来兮辞》写诗人自己的家境及当官、辞官的经历,重在抒情:选文《桃花源记》虚写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重在叙事。D.从两个选文中,我们能够看到陶渊明追求的是率性自然、自由美好的精神境界。他个人品质是他辞宫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3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仿佛若有光( )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3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3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其 中 往 来 种 作(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35.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3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亥北行日记(节选)[清]戴名世明日,宿旦子冈。甫①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②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注释】①甫:刚,才。②耘:除草。③洵:确实。④郁郁然:茂盛的样子。37.解释下列加点词。(1)仿佛若有光 仿佛:(2)偶舍骑步行 舍:3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箬篷覆之(《核舟记》)B.其中往来种作/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C.并怡然自乐/怡然不动(《小石潭记》)D.俱耘于田间/告知于帝(《愚公移山》)39.翻译下面的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40.填空。两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图景极其相似,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桃花源恬静祥和的生活,寄托了 的社会理想。《乙亥北行日记》中,作者从 觉和 觉角度,描绘出田野风光和农家乐两幅图景,并感慨 ,表达出对农家和谐生活的 之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②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杨氏入山》)【注释】①枲(xǐ):麻的总称。②口授:按人口分给。41.解释下列加点字。(1)便扶向路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至一家,老人谓曰 (4)迫暮,与老人同出4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杨氏谢而从之4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4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甲】【乙】文都以人物 的为线索,【乙】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人一样过着 的生活。参考答案:1. 交错相通 不要说, 更不必说 逼近, 靠近 这 2.C 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出城时像要下雨,过了一会儿转晴了。 4.语段甲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景色优美、没有剥削压迫、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社会的向往。语段乙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独往浣花溪游玩一事,表达了对浣花溪的喜爱,嘲讽了那些朝中使臣附庸风雅、热衷应酬的丑态。5.①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止,通“只”,只是。6.①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②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7.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8.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9.(1)D(2)A(3)C(4)B10. 计划,打算 类 11.A 12.①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②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 13.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纯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4.(1) 类 详细 同“邀” ,邀请 做记号(2)①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汉朝了。(3) 大惊 哂(4)同:都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远离战乱、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异:乙文中“数年之后”的社会是在君王实施政策后形成的社会状态;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一种想象,是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15.C 16.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相互听到。 17.①与上文“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照应;②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使故事亦真亦幻,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③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8.甲文段的作者陶渊明通过写桃花源中的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安定,表达了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和谐社会的向往;乙文段中韩绩两次拒绝做官,远离官场,表达出他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19. 同“邀”,邀请 全,都 确实 终于 20.D 21.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22.(1)这个人(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桃花源的人听后)都感叹惋惜。(2)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 23. 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24.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迁徙 车子 2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27.甲从四个方面:美好的自然环境、安宁的社会环境、怡然自得的精神面貌、淳朴好客的民风。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8.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9.A 30.(1)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乃、无论)(2)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见……于——被动,倒装;以,因为) 31.C32. 隐隐约约 全 正,正在 遗憾 33.A 34.(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35.(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36.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37.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弃。 38.C 39.渔人对此感到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0.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平等、自由美好 视听自己远不如他们安适向往41. 沿着、顺着 详细 对……说 临近、接近 42.A 43.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4.(1)没有实现,(刘子骥)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来,能不能收留他? 45. 行踪 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答案第2页,共3页答案第3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