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类;知道光线。
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科学思维了解物理研究方法--模型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积极动手实验,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感受科技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相关现象。
课型 新授课
器材
激光笔、小喷壶、烧杯、牛奶、水、果冻、狙击枪玩具、手电筒、打火机、蜡烛、带孔纸杯、塑料膜、橡皮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首课 多媒体播放“我们从未忘记” 观看视频 爱国教育,感受祖国的强大。
情景导入 新课播放视频:囊萤照读的故事提出问题:故事中出现的萤火虫和月亮,它们发出的光从来源上有什么不同?光又是如何传播的呢?引入新课--光的传播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自然过渡到新课。
知识探索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一、光源问题 1:结合课本和你的知识储备,请尝试说故事中萤火虫和月亮,它们发出的光从来源上有什么不同?定义: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问题 2:请你再说出一些光源?说明: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等。人造光源:燃烧的蜡烛、白炽灯、LED灯等。同学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要像车胤一样珍惜读书的机会,在困苦的环境下合理地利用周边事物,积极动脑思考,克服困难,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一)光的直线传播 讨论 1:结合生活经验和自然界的一些情景,你认为光是如何传播的? 讨论 2:根据生活经验和场景,猜想一下光可以在那些物体里沿直线传播? 1.我们把这些能够让光通过的透明物质叫做光的介质。 验证性探究活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器材:激光笔、一杯子水、果冻、小喷壶、周围可利用的空气。 讨论 3: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空气、水、果冻,怎么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友情提示:轻拿轻放,温柔对待器材!实验完毕,放回原处。 让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空气,观察传播路径 让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水中,观察传播路径 让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果冻中,观察传播路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结论 2.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思考:空气、水、果冻这些介质是均匀,如果不均匀还能沿直线传播吗?观看视频:利用漏斗向水底加入海波水溶液,有什么发现?用玻璃棒将溶液搅拌均匀后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以上几个实验,得出结论 3.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交流与讨论 4:光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播放玉兔二号实况录像 4.完善结论:光在真空中或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空间领域是基本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运用的集中领域,体现航天人知识能力与技术,彰显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应当发扬航天人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沉淀和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光线用激光笔紧贴黑板照射,问:你能用粉笔画出它的传播径迹吗? (1)定义: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物理研究方法:模型法 (3)理解:光线只是一种为了便于研究而引入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阅读课本 56页最后一段和 57页,小组讨论并举例) 师生互动释疑 激光准直 射击瞄准:“三点一线”才能射得准。 排队 课堂活动:演示排队 (四)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 (阅读课本,思考并举例) 师生互动释疑 影子的形成 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可用来干什么呢?教师协助学生上台演示。 应用--手影如果我们把手换成兽皮、纸板做成的人物来表演就是皮影戏了。播放皮影戏。介绍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孔成像活动: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小组合作)介绍器材:带孔的纸杯、塑料薄膜、橡皮筋、打火机、蜡烛。播放:实验操作流程。 说出探究结果:倒立的实像。 成像分析: 初步渗透实像的概念。 日月食的形成 1.日食的形成 2.月食的形成 阶段小结应用:激光准直、排队、射击瞄准、手影、皮影戏。 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月食的形成。 (五)光的传播速度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在同时同地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阅读课本 58页,找出光的传播和声音传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入表格。 看、读目标看课本,尝试回答:萤火虫是自己发光的;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发光的。 举例相互讨论并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得出:空气、水、玻璃、果冻等。 小组讨论:用喷壶喷水雾,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结论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 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 3: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认真观察、思考发现: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沿曲线传播。玻璃棒将溶液搅拌均匀后又沿直线传播。得出结论: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举例 1:太阳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地球。(大气层与太阳之间是真空) 举例 2:真空罩中闹钟实验。(把闹钟放在真空罩中,逐渐抽取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甚至没有。依然看得见闹钟。) 举例 3:玉兔二号在月球上的影子。说出最终结论。一生在黑板上板演理解新知识思考、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尝试举例:激光准直、排队、射击瞄准等。 学生参与活动,分享交流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思考、小组讨论,尝试举例: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月食的形成等。 思考回答:表演手影,一生上台表演。 观看皮影戏。认真观看 学生进行实验(小组合作)。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小孔成像特点: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学生读文字部分学生记在课本上。 学生阅读教材第 58页,找异同点,完成填空。答案互动。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考查知识储备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课程思政,渗透刻苦学习的情感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从物理走向生活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快乐。 通过海波水溶液由不均匀到均匀,光线由弯曲传播到直线传播的动态过程,突破了“均匀介质”的难点。“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 通过海波水溶液由不均匀到均匀,光线由弯曲传播到直线传播的动态过程,突破了“均匀介质”的难点。“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 课程思政,终身学习的精神。为了便于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引入了“光线”。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环节安排了学生“排队”的活动,利用实验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 小孔成像现象。使学生从心理上也真正接受这一现象。领略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两千多年前的这一伟大发现。更直观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梳理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
畅谈收获 1.知识上学习了什么? 2.思想上有什么认识? 学生梳理知识,分享收获和感想。 使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都有收获。
布置作业 1.基础性作业:同步练习册--基础练习2.实践性作业:继续探究小孔成像。 (1)当改变小孔与烛焰的距离,像的大小怎么变化; (2)小孔的形状改变了,对所成像的特点有没有影响。 课后完成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双减”要求,层层递进,基础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的有机结合,使得本节课作业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得益彰。
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我侧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注重思维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使他们得到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我给学生以最多的主动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本节课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将首课、课程思政元素柔和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育人目标。依据本节课特点,我运用身边常见的光现象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和探究策略。作为一节参评课,我在各个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事无巨细,总觉的还是有协地方处理的不够好。比如: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更多一些,板书、作图上要规范等。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还给学生。 3.严格按照 2022《课程标准》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