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上承三四单元内容,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的加速,为欧美等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市场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政治前提。下启第六单元,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其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和亚非拉独立运动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美等国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主要由三个子目构成: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介绍了 18 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系列发展,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最先开展工业革命。
第二子目“工业革命的进程”通过介绍标志性发明,如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按照阶段被划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昭示着“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工业社会。
第三子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方面影响展开: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个子目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围绕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展开讲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于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材当中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混在一起编排,但我个人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同等重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故将教材一二子目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首先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进程、特点等,第二子目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结合重难点和课时安排进行讲述。
【学情分析】
工业革命这一内容在初中历史阶段属于重要内容,学生已经能够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能举例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本课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将两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和分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史料和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发展过程及阶段、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运用时空定位,联系第三四单元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梳理时间轴、辅以史料分析,了解工业革命期间在生产方式、动力、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联系,认识科学技术创新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史料,分析工业革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空间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工业革命作用的双重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综合工业改革在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体会工业革命给时代发展带来的双面影响;认识工业革命使世界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理解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了解工业革命的成果
教学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五单元的内容学习。
在经济领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在18世纪到20世纪,发生了两次革命使得当时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知道是哪两次革命吗?
学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对,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的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对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进行,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当时产生了新的阶层,即是工人阶级,而随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为工人运动提供了鲜明旗帜。
这就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将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生产领域的巨变——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运用单元导入的方式,简单介绍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明晰本单元的框架内容给学生以系统的认识,通过单元整体。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过渡:我们这一课的题目是“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在这里呢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工业革命一般来讲指的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的教材将两次工业革命统称为“工业革命”,教材当中关于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是混在一起讲的,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老师将教材当中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个调整,我们首先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然后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后我们再来重点讲这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的种种影响影响。
(一) 工业革命的概念
教师: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
学生: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很好,请坐。
(二)背景
教师: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18世纪有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是英国首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为什么其他国家未能首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荷兰先天不足,国土面积十分狭小;法国战乱不断,法国大革命的时间非常的长;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之中;此时的美国还在进行着独立战争,尚未获得独立;西班牙和葡萄牙应该说是最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但是由于国内的封建制度,将这些钱用于贵族享乐,所以他们的王室有一个外号叫做“黄金漏斗”;意大利虽然最早的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没能维持住发展势头,经济处于衰落态势;
所以同时期的这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能力来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那么此时的英国又有哪些优势呢?
情境体验:
教师:假如你是18世纪的一名英国商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你会看中那些条件呢?
学生: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料、投资环境……
教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要有稳定的市场环境、资金、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原料、先进的技术,那么当时的英国具备这些条件吗?我们一起来分析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其他的国家为什么没能首先进行,结合第九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简要回顾这一时期主要西方国家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同时得出同时期的国家没有能力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论;借助“情境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理解。
1.政治前提:
教师:首先在政治方面,在上一节课当中我们学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国内政局稳定,同时政府鼓励经济的发展,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2.经济条件:
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教师:大约从15世纪开始,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的分地,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 其中英国的 “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又被称“羊吃人运动”,羊是怎么吃人的呢?
我们知道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量很大,这就促使这些资产阶级在圈占的土地上养羊,于是在这些土地上居住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向牧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力。
通过这个流程我们可以看出“圈地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同时圈地运动也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教师:这幅图是英国的殖民地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殖民地是非常广阔的,结合材料这是哪个因素对英国产生了影响呢?
学生:资金
教师:对,材料当中说殖民掠夺总值达…,资本的流入至少是促进了英国对于新工业革命的投资,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资金条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还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③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16至19世纪,英国出现了培根、牛顿、波义尔、胡克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们重视观察和实验,把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来改善人类生活作为科学的崇高目标。
英国还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学会,1754 年成立了“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等学术团体,这些团体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王章辉《英国和法国工业革命的比较》
教师:王章辉先生在《英国和法国工业革命的比较》一书当中说:16-19世纪,英国出现了众多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们重视用这些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生活,英国还先后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英国还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家也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再加上许多人把从殖民掠夺当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厂,这些就促使生产工具专门化、劳动分工细致化、日益娴熟的工人技术,总总的这些极大的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④资源: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煤铁资源。
教师:这幅图是英国的煤矿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这里体现的是哪个因素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而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商业中心附近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煤炭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学生:原料
教师:对,结合地图和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煤炭分布非常的广泛,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就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煤炭资源。
3.直接原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教师:马恩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求了,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当务之急,那么这种供需不平衡就成为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直接原因。
总的来说,英国本身的这些政治、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资源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最终促使工业革命得以在英国爆发。大家在课本上可以做一个补充,这也是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地图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结合表格归纳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给学生以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个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它究竟问的是什么呢?
学生:原因
教师:是不是就是问的原因、背景,那么在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如果题中没有明确给你说“请从经济角度”或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我们就可以试着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老师在这里给了几个思考的角度,请同学们补充在课本或者笔记本上,这是需要同学们掌握的一个答题类型。
设计意图:教授学生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类题目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主要成就:
1.生产手段: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
教师:了解完工业革命的背景,我们再来看一下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
同学们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是非常熟悉,因为在初中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同学们也需要作为一个次重点进行记忆。
首先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通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逐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最早的革新发生于棉纺织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告诉老师为什么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学生:英国公众对于棉纺织品的喜爱,促使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联系教材,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领域的原因。
教师: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有以下几种技术发明,早期的织布就是飞梭,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飞梭只是一个零部件的推动,并不是机器,接下来就有各式各样的发明,这个我们就不去详细的讲。我们需要关注的是18世纪60年代哈哥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随着这种机器的投入使用,英国的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教师:生产方式变化了之后呢,一方面这种机器的生产需要人员的集中,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加强管理,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就成为了历史,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厂进步到了工厂。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两个工厂(场)进行区分,手工工场就是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而工厂则是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所以我们讲这种“工厂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发明
教师:随着工厂的兴起人们逐渐发现他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生产动力来维持机器的运转,所以此时很重要的蒸汽机得以发明。那么早期的蒸汽机就是1702年的纽科门蒸汽机,到了1782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这里要注意是改良,这种蒸汽机可以解决生产动力受到限制的问题,是对于生产动力的一种革新。
请同学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机器动力经历了由什么到什么的改变?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由畜力、风力和水力到蒸汽动力
教师:很好,从这个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是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那瓦特改良的这种蒸汽机就摆脱了对于风力、水力这种自然力的依赖,是工业革命中的伟大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摆脱了自然对于生产的限制,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同学们需要重点记忆。
4.工业革命集大成者——交通运输业
教师:这种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后,大量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得以生产出来,比如富尔顿的汽船、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这些都是利用蒸汽机来作为自己的动力。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大大的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和速度,缩短了工厂和原料产地、工厂和商品市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交通领域的发明对于促进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被誉为是工业革命当中的集大成的项目,
那么自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革命性变化:
首先是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家一户的分散劳作就被历史淘汰了,转而大家到工厂里边围绕着机器进行劳作,因此进入了机器工厂时代,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的动力逐步摆脱了自然力的依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除了叫蒸汽时代,我们也叫它机器时代、工厂时代。
设计意图:系统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的革命性变化。
(四)扩展
教师: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不断地深入发展,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政体上稳定之后,也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
(五)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教师:到了19世纪中期,具体来讲就是1840年,英国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叫“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答案
蒸汽机的推广和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就更加需要数量多、精度高和规格统一的机器。刨床、锁床、汽锤、螳床等工作母机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30-40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学生: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教师:好,请坐。英国这些最主要的工业部门都实现了机械化,工场手工业逐渐淘汰,变成了机器工厂,也就是说一个物品从始至终都是用机器来生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种机器制造机器就代表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至此英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完成也就成为了“世界工厂”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机器制造机器”的含义,训练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六)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结合工业革命当中的一些发明来总结它的特点,其实一个小小的表格是可以反应出来很多东西的。
在遇到表格类的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着重看表格的名称、表头的内容。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表格内容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教师:从发明者的身份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多数都是从事生产的工人、技师,这些技术的发明依赖于他们的日常工作经验,科技与生产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些发明者的国别多是?
学生:英国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者的身份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发明成果都出自英国,之后才扩展到其他国家。
教师:我们再看这些发明主要是有关棉纺织领域的发明,而棉纺织属于哪种类型的工业呢?
学生:轻工业
教师:对,这些发明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
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学生:蒸汽机的发明
教师:主要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那么对于工业革命的特点同学们需要重点记忆。
设计意图:结合表格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表格、总结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二)背景
教师:了解完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视为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什么说是“深入发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时从哪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学生:政治前提、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
教师: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时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前提: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教师:刚才我们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的时候提到,主要的国家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政治前提
2.资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殖民扩张中获得更多资金
教师:资本方面,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海外殖民扩张获得了更多的资金
3.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教师:市场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劳动力: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松弛;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教师: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松弛,我们可以结合沙皇俄国的一个案例,就是“农奴制”改革,释放了更多的劳动力。另外就是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城市当中,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5.技术: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教师: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此时的科学和技术是与工业革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之后呢西门子就将这一科学理论变成了生产领域当中的发电机,数十年之后呢还有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等,所有这就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果,并成功运用到生产领域当中
(三)成就
1.电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教师:了解完背景,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
首先就是电的一个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替代蒸汽机的新型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教师:第二就是内燃机的创制与应用,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动力,最主要的就是推动了交通领域的发展,随着动力的变革,交通工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汽车、飞机等。
我们知道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用蒸汽机驱动的车需要工人一铲一铲地把煤铲进炉膛当中燃烧,这样才能够产生动力,因此非常的不方便,而且燃烧也不充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而内燃机则完全不同,在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随后在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之后狄赛尔又发明了柴油机,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动力装置就由原来的大大的炉子变成了一个非常小的装置,这就为出现这种内燃机驱动的小型汽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1855年卡尔·本茨率先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汽车,这也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奔驰公司,另外一个就是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究飞机取得了成功,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3.化学工业的兴起
教师:我们看这种不管是以汽油还是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这些汽油、柴油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成就,这些汽油、柴油需要从石油当中提炼出来,因此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型的化工产业也逐渐兴起了。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从石油当中不仅能够提炼出汽油和柴油,而且还可以合成一些新的材料,比如人造纤维、火药等等,石油化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4.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型化学工业这三个领域的创新为主要标志的,有了这些新的发明之后,原有旧的工业部门逐渐开始进行新的更新迭代,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比如钢铁时代的杰出代表——埃菲尔铁塔,那么这种动力的革新使得钢铁的这种硬度或者是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新技术改造的这些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5.通讯技术的进步
教师:第五个就是通讯方面的进步,比如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意大利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将信息迅速的传递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信息流通更加的便捷,使得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四)特点
教师:了解完成就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和地图,从发明者身份、开展范围、主要领域、主要标志四个角度总结特点,稍后我们请四位同学回答
学生1:发明者多为科学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教师:很好,19世纪可谓是一个科学的时代,结合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像达尔文、孟德尔、门捷列夫等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家,他们的这些理论也被运用到生产当中。所以我们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学生2:范围广阔
教师:除了范围广阔呢,我们讲第一工业革命主的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那么结合地图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呢?
学生2:德国、美国
教师:对,从空间上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百花齐放,范围更广、进展更加迅速,其中美国和德国更为突出
学生3:以重工业为主
教师:很好,像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内燃机、汽车制造等等都属于重工业范畴,所以第三个特点就是“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学生4: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师:好,四位同学都总结的很精确。
教材当中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我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从开展的范围和规模角度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进展更加迅速;从开展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以电力为动力,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
这就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所在,请同学们将这个表格补充在课本上并进行重点记忆。
设计意图:结合史料分析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利用表格归纳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突破本课重点。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渡:我们这一节课的标题是“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从标题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就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习完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我们来继续探究本课最重要的内容: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1.生产力的大发展: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教师:从材料一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工业增长指数是在不断地飙升的,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并找出材料二的关键词
教师:材料二的关键词是
学生:生产力
教师:对,《共产党宣言》当中说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一切时代的还多的生产力,那么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把我们相继带入到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
教师: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出现了变革。回顾刚才我们讲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什么到什么的的转变
学生: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教师:对,同时它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由手工工场到工厂转变。那么这就是工业革命当中的第一次大的跨越。
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和资本都集中在个别人或者个别企业当中,这就使得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叫做“垄断组织”。
那么如何理解垄断组织呢,其实这个垄断组织非常像我们学校里面的超市,整个学校只有这一家超市,你想要买东西只能去这一家买,这个超市可以无视市场规律,随意定价,借此获得高额利润。除了在经济上无视市场规律之外,在美国还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在这幅漫画中说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这些钢铁、铜业、石油等垄断企业通过提供金钱来操纵议员进行选举,进而维护自身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垄断组织的出现导致了某些停滞和腐败。
3.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教师:第三方面就是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阶级结构出现了分化,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是统治和剥削阶级,而下层的无产阶级是饱受压迫的群体,中间的阶层就是一些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些饱受压迫的无产阶级逐渐开始反抗,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但是在斗争的前期总是遭受失败,而之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则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工人阶级迅速崛起的同时这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起来。
4.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教师: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左边的这幅图是英国的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图,在这个饼图当中变化最明显的是
学生: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口比例增多
教师:对,右边的这个表是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在图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学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教师:你们在必修二的地理当中应该已经学到了“城市化”的概念,那么从这两个表当中可以看到英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以第一第三产业为主,且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列不断增加,所有我们总结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的城市。
②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教师:我们来看一则材料,材料二三主要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一下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亨利·福特曾经感慨说:在手工制鞋的时代,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穿得起鞋子,大多数农民和工人在夏天只能打赤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即使最穷的人,也拥有不止一双鞋子......吉列发明的一次性刀片免除了人们剃须先磨刀的烦恼,价格也非常便宜。
学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革命带来了物美价廉的物品
教师:很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总结第二个变化就是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
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我们来看材料三,材料当中主要反映的是?
材料三:19世纪初,欧洲兴起的理性休闲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教育、艺术欣赏、户 外休闲和体育运动等方面。
学生:休闲运动的兴起。
教师:对,那么在十九世纪呢,一些中产阶级成立了很多的学术团体、开办了很多的讲座,提倡人们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呢以盈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所有我们总结第三个变化就是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④女性地位提高
教师:图中的漫画主要反映了的事件就是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的时间,同学们回忆一下,1918年世界上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
材料四:伯明翰地区就出现了第一所专为女工开设的夜校。 课程有阅读、 写作、算术、缝纫等。女工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 而且学费低廉 , 每季度为13先令 , 她们大多都付得起 。
——旺德·F.内夫:《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作妇女》
学生:一战
教师: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在战争当中大量的男性丧生在欧洲战场,女性在这是时候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材料四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权。所以我们总结第四个变化就是女性地位的提高。
⑤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教师:PPT上的这个表格是西方四国的人口增长,那么从表格当中可以看出来的一个趋势是?
学生:人口不断增加
教师:对,所以第五个特点就是从总体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5.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①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教师:我们在看到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材料一二思考并回答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学生1、2:社会贫富分化、疾病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
教师:很好,材料当中说的很清楚,除了我们同学提到的这些问题外,我们在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提到,当时是通过燃烧煤炭来发动蒸汽进而带动机器运行,产生的黑烟、废水是直接排放出去,那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对什么产生影响?
学生:环境
教师:对,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我们总结第五个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②解决: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社会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逐步以立法的方式得到解决。
6.世界
①殖民地:对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同时也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
教师:我们在讲到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是都提到了其中的资金条件,这些国家都是依靠什么来取得资金的呢?
学生:殖民扩张
教师:就是殖民扩张,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工业革命给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贫穷、疾病
教师:这些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同时也将一些疫病带到了这些殖民地。但是我们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工业革命给这些国家带来贫穷、疾病的同时呢也把他们本国的先进生产、先进技术、先进制度带到这些被殖民的地方。所以我们总结第六个影响,对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
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当中的这些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使得交通和通信日益便捷,在加上殖民扩张使得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我们总结第二个影响就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教师: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强大,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垄断阶段,争先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教师:以上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请同学们将这个表格补充在教材或笔记本上,重点识记。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图片、表格,设计问题,带领学生逐个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训练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师:我们结合板书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本课所讲的内容,首先我们讲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同学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去分析背景、总结特点,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一些相似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最后我们一起分析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这是同学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我们本节课就到此结束,下课!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我根据实际,对于教材当中的内容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结合课标要求,在授课过程当中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本课内容涉及范围专一,知识线索清晰,但时间跨度大,相应的知识点零散且繁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因而多次运用图文史料、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课本中的图片等辅助教具,抛出问题,将课程层层推进,多方面训练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多次使用地图、历史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历史,从而引导学生更丰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涉及到两次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材当中的内容相对简略,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我补充了部分内容,可能会拖延整体的教学进度,增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在之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删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